陈毅当了上海市长,岳父带着小姨子,常住不走了,一个人的工资三个人吃饭,这下把陈毅愁坏了,陈老总忍了又忍,最后还是爆发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毅临危受命,成为这座东方明珠的首任市长。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领,他深知治理这样一座复杂的大都市绝非易事。 百废待兴的上海,每天都有无数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陈毅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处理各类政务,连吃饭的时间都难得安静。 他的妻子张茜,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 可张茜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家中的老父亲,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一个深夜,陈毅终于处理完了一天的公务回到家中。他发现妻子张茜坐在灯下,神情凝重。 "我想让父亲来上海住几天。"张茜说出了这个想法。 陈毅听后立即明白了妻子的心思。自从参加革命,张茜就很少有机会陪伴在父亲身边。 "这是应该的,我们马上就接岳父来上海住一段时间。"陈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几天后,张茜的父亲来到了上海。陈毅亲自去火车站迎接,看到岳父满面笑容地走下火车。 一家人团聚的场面温馨而热闹。张茜张罗着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陈毅也难得放下公务,和岳父推杯换盏。 张茜趁着工作之余,经常陪着父亲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走走看看。上海的繁华让从未见过世面的老人啧啧称奇。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快,岳父似乎爱上了这座城市。每天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品尝着各色美食,听着女儿讲述革命的故事。 就这样,原本说好的"住几天",不知不觉变成了"常住"。岳父丝毫没有要回老家的意思,反而越发习惯了上海的生活。 在这个供给制的年代,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国家供给。多一个人就意味着多一份负担,这让陈毅开始感到为难。 随着岳父在上海住得越来越久,家中的开支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个实行供给制的年代,每个干部的工资都是按照标准定额发放。 陈毅作为上海市长,虽然职位很高,但依然要遵守供给制的规定。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三口人,这样的情况让陈毅感到十分为难。 张茜看出了丈夫的难处,决定和父亲谈一谈。她婉转地向父亲表达了返回老家的建议,希望父亲能够理解当前的特殊情况。 谁知这一番话却引起了岳父的强烈反应。他认为女儿女婿是嫌弃他,要将他赶走。 这天,陈毅刚处理完美商杨树浦发电厂的抢修工作,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却看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 岳父正在客厅里大声嚷嚷,行李箱已经收拾得整整齐齐。他表示要去睡大街,要去沿街乞讨,让全上海的人都知道女婿是怎么对待他的。 这场家庭风波迅速升级,引起了邻里的注意。岳父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群众的关注。这样的场面如果持续下去,对陈毅的工作和威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面对这个局面,陈毅不得不暂时放下工作,专心处理这个家庭问题。他一边安抚岳父的情绪,一边试图解释当前的困难。 供给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干部的工资和福利都有严格的标准,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减少。 多一个人吃饭,就意味着要多一份开支,这些都要从国家的财政中支出。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陈毅更要带头遵守制度。 可是这些道理对于一个普通老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在岳父看来,女婿当了这么大的官,却连让他多住几天都不行。 这种误会让整个家庭的气氛变得十分紧张。张茜夹在父亲和丈夫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陈毅的妹妹提出了一个看似解决问题的建议:让哥哥给岳父安排一个工作,这样就不会成为家里的负担了。 听到妹妹提出给岳父安排工作的建议,陈毅立即拉下了脸。作为上海市长,他坚决不能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私利。 陈毅严肃地对妹妹说,市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为了谋取私利。 他转身对岳父说,正是岳父当初支持女儿参加革命,才有了今天的胜利。革命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纪律,不能搞特殊化。 这番话让岳父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当年支持女儿参军时的初心,也想起了自己对女儿的期望。 陈毅趁机继续说道,革命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越是地位高的干部,越要以身作则,这样群众才会相信我们,国家才有希望。 这番话说到了岳父的心坎上。他终于明白,女婿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在坚守着一名革命干部的底线。 这件事之后,陈毅对待家人的原则立场更加坚定。不仅是对岳父如此,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也同样要求严格。 1950年,陈毅的父母从四川老家来上海探亲。他给父母定下了"三不准":不准随意坐公车,不准借用市长身份办事,不准随意外出。 后来,陈毅的妹妹要考大学,想让他帮忙打招呼。陈毅同样严词拒绝,表示升学必须靠自己的本事。 这种清廉的家风一直影响着陈毅的后代。他经常教育子女:要记住父辈们的革命传统,永远不要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岳父最终理解了陈毅的苦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