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演员坐轮椅就医并出现失语症状的消息引发关注,后本人透露患上了分离转换性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种什么病?怎么会导致失语呢?听听北京市隆福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许研杰怎么说。
“分离”“转换”为两大主要症状
大多数人听起来很陌生的分离转换性障碍,又被称为“癔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简单来说,当人们遭遇强烈的情绪波动、巨大的压力或者心理创伤时,大脑的应激反应机制可能会出现失调,进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表现,但这些表现并非源于身体器官的实质性病变。
分离转换性障碍多起源于青年期,35岁以后初发者罕见。患者起病急,症状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和转换性症状两种。
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又称癔症性精神症状。患者可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表现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
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转换性症状,也称癔症性躯体症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但经过详细的医学检查,却找不到任何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生理原因。转换症状更像是身体在“替心灵说话”,它可以模仿任何疾病的症状表现,如患者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失语、失明、失聪、肢体瘫痪或抽搐等躯体化症状。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成因复杂,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心理因素、神经发育异常、应激事件、社会因素等5个因素有关。
与抑郁症完全不同
其实,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神经症而非精神病,与热搜上提到的“抑郁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症。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其症状复杂多样,但做客观检查时,往往查不出相应器质性疾病。而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其核心症状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快感缺失,还伴有自责自罪、思维迟缓、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这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碍。抑郁症的病因更为复杂,除心理社会因素外,还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如神经递质失衡)有关。
在某些情况下,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可能因无法有效应对心理压力而增加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发病风险;反之,分离转换性障碍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生活影响,也可能继发抑郁情绪,发展为抑郁症。因此在临床上,分离转换性障碍和抑郁症存在共病情形。
供图:视觉中国
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