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上党战役中,陈赓将军连续拖沓5天不进攻,把刘伯承急到发飙,谁知事后大家才明白陈赓的高明之处。 上党战役爆发于1945年8月,上党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由长治、屯留、长子、潞城、襄垣、壶关6个县城组成的一个区域。 上党战役由刘伯承负责部署,陈赓担任的是太岳纵队司令员,这支部队是战役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率领部队的不光陈赓,还有陈锡联和陈再道,他们分别负责领导太行纵队和冀南纵队,三人也统称为“三陈”。 战前,刘伯承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三陈都在这里,是本次战役的基本力量,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快集中分散的部队,看谁集中的快,集中起来形成了拳头就是胜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当时我军的各个部所处的位置比较分散,而想要跟阎锡山硬碰硬,必须得把优势力量集中起来。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刘伯承的这句话,让“三陈”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进而导致三人采取了不同的作战方式,而陈赓所领导的部队甚至还被敌人冠以“怕死”之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党战役不适用我军所习惯的游击打法,此战更偏向于攻坚战,所以,在刘伯承看来,“集中优势力量”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化零为整”,也就是舍弃游击战,转向阵地战。 但是呢,由于时间紧迫,刘伯承并没有细说,这就导致陈锡联的太行纵队在攻打襄垣时吃了不少亏。 陈再道的冀南纵队也是如此,在一场阻击战上,由于战术安排上出现了差错,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对于陈再道的失误,刘伯承很是生气,不过,战役还没结束,重点应该是看接下来的该如何作战。 接下来,刘伯承又把目光投向了陈赓的太岳纵队上。 太岳纵队执行的任务是攻打长子县城,在开打之前,陈赓就了解到襄垣之战的经过,为了避免“走老路”,他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个计划,精心布置了队形,甚至连炮火瞄准的角度都做了规定。 可是,就在攻城战打响后,陈赓的行为却十分“怪异”,光是活跃在外墙之外,连着5天都没敢往城里攻,这到底是为何? 长子县战役中,陈赓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打法,他让太岳纵队的战士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开火之后,只要敌人一还击,纵队战士立马就撤,然后换一个地方继续这种打法。 在往后的5天时间里,太岳纵队打打退退,退退打打,乃至于敌军都以为陈赓“害怕”了,不敢正面对抗。 不明所以的刘伯承也很生气,明明有机会攻入城中,可陈赓就是“按兵不动”。 那么,陈赓真的是怕了吗?怎么可能,陈赓这样做有4个目的,一,勘察地形,二,探明地方火力强弱,三,获悉地方火力分布,四,暗挖坑道。 5天时间,足够让战士们挖出直通城墙下的坑道,等时机一到,陈赓一声令下,埋在坑道里的炸药包直接把城墙给炸开。 紧接着,太岳纵队的战士们立刻发起冲锋,仅用10分钟就攻入了城内。 这场仗,我军以极小的代价俘虏了1500名守军,而且,此战还给其他将士们树立了榜样,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其他将士从陈赓这里吸取经验,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整个上党战役,我军共歼灭了国民党军13个师1个挺进纵队共计3.5万多人,此战后,让我军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 不得不说,陈赓将军的魅力和智慧永远都是那么耀眼,他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也会永远刻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