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富豪潘祖年临终前,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十分严肃地对她

超哥评历史 2025-01-13 21:13:48

1925年,苏州富豪潘祖年临终前,支开旁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十分严肃地对她说:“我对你有2个请求:一是不要改嫁;二是帮我做一件大事,你能答应我吗?”孙媳妇听完后,泪水直流,最后重重地点点头。 参考信源:上海博物馆——献给潘达于先生最好的寿礼——“姐妹鼎”相聚上海博物馆   潘家在苏州可是不折不扣的望族,在当时的苏州有着“苏州四大望族”的名声,而潘家正是着四大望族中的一个,而潘家能够有如此势力,潘祖年在临终之时还要嘱托自己孙媳妇一定要帮他做一件事,这背后的故事还要从潘祖年的哥哥讲起。   潘祖年有一个亲哥哥叫做潘祖荫,此人从小就广读诗书,知书达理,后再科考上一战成名考上了探花,后在官场上苦心经营,最后坐上了机要大臣这个有着大权实权的重要职务。   但是潘祖荫这个人,本来就家中优渥,从小就不缺钱少银,所以他对钱财并没有多大兴趣,反而对一些古董字画十分感兴趣。在他还在世时,就花费了重金买到了不少珍贵的前朝古玩,在这些古玩中,最为出名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两个大鼎,大克鼎和大盂鼎。   虽说潘祖荫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官居二品,但是此人直到去世也没留下什么子嗣。在他去世之后,身为潘祖荫亲弟弟的潘祖年自然就成为了潘家的掌舵人,而潘祖荫又没有后代,只好将收藏的一众文物给了自己的弟弟。   就这样,潘祖年一直细心保存着哥哥传下来的宝贝。但是这兄弟二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哥哥潘祖荫没有子嗣,弟弟潘祖年有子嗣但是也是人丁稀薄,尽管年轻时生下了几个孩子,不幸的是这几个孩子都因为不同原因早早就夭折。   有着偌大的家产可却没有人继承怎么能行,潘祖年可接受不了这个,于是,他就从远方的堂弟那里过继过来了一个族孙,名叫潘长镜。   好像潘祖年这一脉有什么魔咒一般,潘长镜在与妻子丁达于成婚后没几个月就离世,就这样,潘祖年唯一的孙子没有留下后代就过世了。潘祖年这一脉已经没有后了,唯一可以算得上是潘祖年这一脉的后辈,也就只有这个外姓孙媳妇,也正是因为这,才有了开头潘祖年在临终时特意交代孙媳妇的事。   在潘祖年临终之际,特地叮嘱自己的孙媳妇两件事:一是不许改嫁,二则是一定要藏好大盂鼎和大克鼎。   其实潘祖年能够放心的将自己的传家宝交到一个外姓人手上,也是有着他自己的考量。刚开始对于将两个大鼎交到丁达于手上,潘祖年还是有些抵触的,虽然她是自己的孙媳妇,是自己这一脉的后人,但是不得不考虑的是他是一个外姓人,她不姓潘,反而自己也是有一些远方堂孙的,他们身上流的可是潘家的血。 在这两种选择下,潘祖年也是对丁达于观察了很久才做出了这个最终决定,因为他发现,丁达于不论是为人还是做事,都是一个值得他信任放心的人。   丁达于在听到潘祖年的嘱托后也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潘祖年更是将她的丁姓改成了潘姓,甚至还将她的名字写到了潘家的族谱之上,一方面,这样可以打消潘家其他人对丁达于没有资格继承的质问从而避免两个大鼎被族内其他有心之人拿去,二者也是想用这个姓氏锁住丁达于一辈子,让她为潘氏好好保管这两个大鼎。   在潘祖年去世后,还是有不少人前来问价,潘达于面对一个个前来询价的人只好一个个的打发。   等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搜刮当地各种有价值的东西。潘达于见此也是急忙采取对策。   她将两个大鼎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物都装在大箱子里,然后在潘家老宅下面挖了一个深坑,将箱子埋进坑里后,仔仔细细的将现场恢复了原貌,同时他还给了那些干活的佣人一大笔钱,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避免这些人将消息透露出去。   在之后几十年间,经历过日军的扫荡也经过国民党的搜刮,藏在地下的这些文物都安然无事,保存的非常完整。   直到建国后,在1951年,全国兴起了一阵文物保护风,此时的潘达于见新中国的确是为人民,是一个好的国家,加之她自己也觉得不可能藏一辈子,与其让这些文物埋在泥土中不见天日,不如交给国家得到更好的保护。   于是,潘达于将这两尊大鼎以及一些其他传下来的文物主动上交给了国家。为了表示对潘达于主动上交如此贵重文物的奖励,政府给潘达于颁发了一张嘉奖证书以及2000元的现金奖励。潘达于最终也只是收下了那张嘉奖证书,那2000元奖金则是被他退了回去。   潘达于看中的是那张嘉奖证书,是证书上代表的对她守护国家文物几十年的肯定和赞扬,如果潘达于在乎金钱的话,这两尊大鼎和其他文物怕早就已经流离海外了。

0 阅读:35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