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农村里面,合村并镇实行了,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合村并镇不是应该实行不实行的问题,而是必须实现,才能更有利于农村的更好发展。 现行碎片化的农村现实,不仅占据着更多的可耕地,人居环境还得不到有效改善,也不利于解放农村多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加不利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农村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一句话,合村并镇不得不实行! 碎片化的农民居住环境,完全不利于人居环境的更好实现。 现在的农村,至少我们这个身处平原地带的农村,在我能够记事以来的几十年间,虽然农民的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农村常有的脏乱差,那是一个都没有少。 过去家家户户低矮破旧的砖瓦房,甚至还有土坯房,已经先后被气派高大的钢铁水泥楼房完美替代了。许多人家还进行了精美的装修,那些宽敞明亮的大院,是城市人几辈子也奢望不来的。 可是,家家户户庭院的奢华有内涵,漂亮又大气,怎么也摆脱不了整个村庄面貌应该深刻改进。弯弯曲曲的入村小路还是那样的弯弯曲曲,虽然由当初的泥泞不堪,转身为平坦的水泥路,但是蜿蜒曲折的程度,对于家家户户已经轿车化的农民来说,越加地不方便。接连几个完全九十度还带着一定程度上坡的路面,让那些自以为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司机,在这儿也畏手畏脚,施展不开拳脚。稍稍一个不注意,不是磕着碰着漂亮的车身,就是有掉落深水沟的危机。 而且,老辈农民的加速衰老是个谁都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随着留在老村庄的农民越来越少了,老村庄的破和败还会加速衰老下去。就是有再多的投资,这趋势也无法更改。发展下去,当真是白天是鸟兽的世界,夜晚是鼠类的天堂了。 以交通不便为标志的传统村落,在讲究规模出效益的今天,着实有些落伍了。就是土地整理项目中拓展加修了许多的村道,也抵不过村庄内部的混乱不堪和老农民的永远退出。 碎片化的小农经济状态,既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 联产承包制度进行了这么多年,农村的土地历经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还基本上停留在各种各田各吃各饭的地步,没有更多更好的改进。 就是有个别的农民因为搬往城市居住,或者全家集体外出务工,他们留下的土地也是私下里转租给个别种粮大户。这些所谓的种粮大户采用的种植办法和种植方式,还是几十年来没有根本性根本的耕种形式——小麦还是那个小麦,玉米还是那个玉米,黄豆不种了,一股脑儿改回了花生田。 这些小规模的只可能算作小打小闹规模的农业生产,还是不能实现劳动力从人海战术中得到及时解脱,农民还在务工和务农之间艰难地来回切换,怎么也不能把每一项工作岗位发展到相当顶级的水准,自然个人收入也不能立刻飞得更高。 几亩责任田就是农民最鸡肋的事情,不种转给别人,一亩责任田的租金连全家简单吃喝一顿的餐饭都不够。自己种吧,不收拾,荒草能够把庄稼苗吃没了,收拾吧,耗费的功夫简直比新开一份工作都累。 合村并镇了,集中起来的耕地交给合适农业生产的农民耕种,更多的人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更加能够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工作,专职专业的他们还能有更大的收入。 碎片化的农民居住设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的乡村村庄是散而且乱的,偏远的村庄距离中心村庄的距离动辄以数公里计。我旁边的一个邻村,最远的村庄距离中心村起码要三公里以外,而且之间隔着诸多的小河小沟,最要命的是,一条宽阔的大河沟挡住了所有的前进脚步。这样的现存条件,对于农村学生的求学之路有着相当程度的不方便。 学生自己去上学,安全没有保障,家长也不放心,没有办法,只能让忙碌的家长忙上加忙腾出专有人力天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单纯接送孩子上学这类事情,还说不上特别重大的困难,毕竟城市的学生也要接送上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偏僻乡村的学校,教学质量差强人意,管理松散,常常上演诸如7个学生6个教师的难堪局面。这样的学校距离传说中的破产倒闭,就是三两步的距离了。 这样的学校在一个乡镇还不是独独存在着,一个乡镇起码要有四分之一的农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教师老化,管理松散,学生加速流失的难题。这种状况,恶化的不仅仅是乡村学生的求学之路,还破灭着家长对于孩子的崇高期望,连带着乡村教师的形象在农民的眼里一低再低,直接就是几方共输的悲催局面。 如果合村并镇执行到位,自然要建起足够集中的农村学校,集中优质师资,学生也不用远离,在家门口就有质量保障的学校可以上,既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又保障了学生的共同教育权利,教师们的工作也不会出现旱涝不均,累得要死,闲的被家长责骂的状况出现。 真的各方面合作共赢。 结束语: 口耳相传了许久的合村并镇,眼下也许还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可是碎片化的乡村现实督促我们不得不及早准备。 因为,年老体衰的老农民等不起,嗷嗷待哺的学生等不起,农村几乎发展停顿的农业经济也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