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14岁女孩偷偷把妈妈大金手镯剪成“细丝”,多次去金店换成首饰和现金,等妈妈发现时,金手镯已变细,金项链被卸掉几节,变成“手链”,女孩说:剪了40克黄金,虚报年龄就能换,去了四五家,换了10多次,换了4、5千块钱,就剩一个小金豆了。
刘女士发现自己的金首饰被人动了,当她看到一指宽的金手镯竟然“瘦身”成了细丝,她是又气愤又心疼。
看到金手镯上面有被剪过的痕迹,她第一反应就怀疑是孩子干的。
她问了孩子这件事,没想到,孩子还真承认了。
刘女士的女儿14岁了,她用剪刀贴着金手镯两边剪下去一些,然后拿去金店换钱了。
刘女士气坏了,随后,她又发现她的一条金项链也被剪去了几节,她拿着剩下的项链试戴,根本不够长了。
好家伙,大金链子也变成了“手链”,这损失可是不小。
刘女士问女儿到底是怎么去金店换的?她都没想到一个小孩竟然有这么大的主意。
原来,2024年9月份刘女士回了娘家,而女儿回忆在10月份,她就已经开始动家里的金子,剪了拿去卖了。
事情起因是,刘女士的女儿看到小区里有人拿金子去换别的东西,她就留心了,趁着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就剪了金子拿去换钱。
之后,在10月份的每个星期天里,刘女士的女儿都会拿着金子去金店换。
刘女士的女儿说,她就是拿着从妈妈金手镯剪下来的金子,去金店换一个更小的,然后,刨去工艺费啥的,换点现金,也就是差价。
那么,刘女士的女儿才14岁,还是未成年,商家怎么会给她置换金子呢?
刘女士的女儿表示,商家问过她多少岁?
她撒谎告诉对方,自己17岁了。
没想到,对方却说,行。还说兑换不需要用身份证什么的。
所以,刘女士的女儿大概去了五六家金店,换了10多次,换了四五千块钱,而换下来的金首饰也只剩下了一个小金豆,那些金子都换没了。
刘女士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一方面生气孩子不懂事,另一方面,她觉得金店这么操作是不是违规?
刘女士去金店找,想把钱要回来,然而金店表示,可以按票据给她补差价。
但是,刘女士不同意她说:我就有你这五六张票据,我家跟你的交易不止是这些次。
随后,刘女士让金店调出记录,看看她女儿究竟交易了多少,给一个具体的记录,那自己也认了。
不过,商家却说提供不了。
然后,刘女士就报警了。
刘女士的女儿作为未成年人,她偷偷剪掉家里的金首饰,拿去兑换成金子和现金,商家要承担责任吗?
《民法典》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刘女士的女儿14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她擅自处分家中的金首饰,这一行为显然超出了她的年龄和智力范围,因此,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商家在和未成年人交易贵重物品时,有更高的注意义务,要核实未成年人的身份和年龄。
这件事中,商家表示刘女士的女儿长的很高,看不出来,问她的时候,刘女士的女儿也说成年了。
不过,商家没有核实刘女士女儿的真实年龄和处分权限,存在一定过错,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话说回来,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长的确实高大,穿着有时也看不出来,但是呢,商家在面对未成年顾客时,要尽量核实身份。
如果说,商家不确定孩子到底多大,可以让孩子打电话和家长确认,或者报警。
不过,这件事中,有的金店表示,公安机关已经找过他们了,也作出了行政处罚。
刘女士的女儿陆续去了五六家金店置换金首饰和现金,而这些金店表示,置换不是买卖,所以不需要登记。
但是,民警表示,只要交易就需要登记,而交易包含着买卖和置换。
也就是说,刘女士女儿在置换金子的时候,商家也是需要登记的。
因此,商家说的置换不需要登记是不成立的。
刘女士还在等待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中。
另外,这个事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孩子没有经过家长同意,就擅自处分家里的贵重物品,家长也需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做法了。
《民法典》第26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刘女士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沟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对金钱需求,对于不合理的,也要及时纠正,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另外,对于家里的贵重物品,家长也应该妥善保管好,避免孩子接触后产生不当的念头。
最后,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有什么需要可以和父母说,而家长也要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
另外,家长也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中,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报酬,体验赚钱的不容易,这样,孩子才懂得珍惜。
关商家什么事?明明自己没教好女儿,教出了一个内贼,却怪别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打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