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是奇迹!”1922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竟不小心将一点鼻涕加入培养皿。没想到,这个意外竟让他发现了能消灭细菌的溶菌酶。六年后,这一发现催生了能够拯救上亿人生命的“神药”。 1922年的冬天。当时的弗莱明正在研究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因为感冒,他的鼻涕滴进了培养皿。 然而几天后,他惊讶地发现,培养皿中的细菌竟然被“融化”了一部分。 他没有把这一现象视为普通的实验事故,而是立刻展开了研究。 他发现这种“融化”现象是因为鼻涕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 这种酶可以破坏细菌细胞壁,从而抑制其生长。 弗莱明将这种酶命名为溶菌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 然而溶菌酶只能对一些非致病细菌起作用。 尽管如此,这次发现让弗莱明意识到,自然界中一定存在其他能够对抗细菌的“武器”。 1928年,弗莱明是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的细菌学教授。 那个夏天,他如往常一样,将未完成的培养皿随意堆放在实验室的角落,度假去了。 他回来后,发现培养皿中的异常现象。 被污染的培养皿中,长出一团绿色的霉菌,霉菌四周的细菌竟被“清空”了。 他将那团霉菌分离出来,反复实验。 很快,他确认这种霉菌分泌了一种物质,可以有效杀死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种病菌。 命名为“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延续了细菌学发展的脉络。 19世纪,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证明了许多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他的巴氏消毒法,改变了食品和医疗领域对微生物的认知。 与此同时,德国的罗伯特·科赫则提出了“科赫法则”,明确了病原体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些先驱们的研究成果,为弗莱明理解细菌与抗菌机制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弗莱明的青霉素发现,是站在了微生物学“巨人”的肩膀上。 巴斯德和科赫的研究,为现代医学与抗生素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虽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早期的提取和保存技术却成了难题。 青霉素的提取非常复杂,效率极低。 当时的弗莱明只能在实验室里得到少量的青霉素,根本无法将其应用于临床。 1939年,牛津大学的霍华德·弗洛里和恩斯特·钱恩他们接手这项研究。 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提纯工艺,并在二战期间将青霉素投入大规模生产。 二战的战场上,青霉素被称为“士兵的救命药”。 它大幅降低了伤口感染的死亡率,帮助数十万士兵摆脱了感染的威胁。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青霉素的发现和开发,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霉素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医学突破之一”。 青霉素改变它诞生之前,细菌感染几乎是无法治愈的。 即使是小小的伤口感染,也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 青霉素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方式。 它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阻止其繁殖,快速遏制感染的扩散。 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体细胞几乎没有毒性,因而安全有效。 有研究表明,青霉素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15年。 与此同时,它激励了科学家对其他抗生素的探索,链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相继问世,构成了现代抗生素家族的基石。 弗莱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偶然的发现常常需要科学家非凡的观察力和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如果他没有仔细观察那被污染的培养皿,没有耐心追寻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青霉素可能就会被埋没在实验室的角落。 更重要的是,科学的进步不仅靠个人天赋,也需要团队合作。 正是因为有了弗洛里和钱恩的接力,青霉素才真正成为了一种能够挽救亿万生命的“神药”。 从1922年的溶菌酶到1928年的青霉素,弗莱明的一生充满了奇迹。 但这些奇迹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天,青霉素依然是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尽管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但它所开启的抗生素时代,已经彻底改变了医学的发展轨迹。 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仍在继续。 或许,下一次划时代的发现,就隐藏在某个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等待着一个像弗莱明一样好奇、细致的观察者去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