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1岁的林徽因经常发表诗歌。但刊印模糊,别人经常把一个名字很像的人的文章误以为是她的,林徽因为此苦恼过。谁知,那人发了篇文章,林徽因看后,一气之下就改了名。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是她祖父林孝恂取的名。林孝恂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自然是饱读诗书,信手拈来。 取名时,林祖父翻到《诗经·大雅·思齐》,看到这句话: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一手捻胡须,拍案称好,原来周文王身边三个女人:祖母太姜,母亲大任,妻子大姒,都是拥有贤良美德的女子,孕育过优秀的子女。于是,给她取名“徽音”。 且,祖父对女孩子并不存在偏见,相反,有这样一位祖父在,林家无论男女都能读书习字。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中过秀才留过学,叔叔、姑姑们也都是才华横溢。 等到林徽因的父亲则是更进一步,把长女林徽因当作儿子一样培养,送她读书,带着她出国游学。 这在民国时代,却是非常罕见的。 林徽因长成后来的样子,却是出乎大家的想象,但是去找寻她的成长轨迹是可以理解的。 林徽因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 12岁时,入读北京的贵族学校培华女中。 16岁时,林父带她去欧洲游学,曾就读伦敦的圣玛莉学院。在伦敦,林徽因和徐志摩初识,在徐的影响下,林徽因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7岁时,就经常在《诗刊》上发表她写的诗歌。而《诗刊》恰好是徐志摩主编的,起初林徽因用的都是本名林徽音。 谁知,同时期还有个叫林微音的男作家,也经常在上面发表作品,而且那个年代的刊印有时候会模糊,以致于有时这个名字看上去像是林徽音。 为这事,徐志摩还特地在诗刊上发表更正声明,但收效甚微,还是常常被人误会。 本来林徽音是没觉得什么的,不料,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她有了改名字的想法。 1932年,林微音名气大增,与鲁迅曾有一面之缘,对鲁迅很是崇拜。 但仅仅一年后,林微音却写文暗讽鲁迅。鲁迅看后,只是冷笑说,这是“讨伐军中最低能的一位”“叭儿们中的一匹”。 林徽因知道后,对林微音很是反感。 甚至对于自己名字和他的很相近,而且写的诗歌风格也有相似的地方,因此经常被人弄混淆,这事一度让林徽因很苦恼,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作品。” 言下之意,就是林徽因对那位林微音的作品很不以为然,生怕别人会误会是她写的。 不料,为了这事,林微音竟公开发表了一篇《微音顿首》,里面写道:要是那位小姐诚意地求我改名,我一定豪不犹豫答应她。 意思就是说,如果“林徽音”小姐来诚心诚意地求他,自己会答应改名。 活脱脱的一副“文化流氓”的嘴脸! 正是这篇文章,把林徽因给彻底恶心坏了,为了断绝跟他的关联,她开始思考改名这事儿。 《解读林徽因》的作者陈宇先生采访过林徽因堂弟林宣,在这篇文章里就有提到这件事: 林徽因改名前征询过林宣意见。当他讲到有个朋友的女儿叫‘筠因’时,不料林徽因一听竟连连叫好,说自己那个‘音’字也太俗了,从此写文章就改徽音为徽因。 这一年是1935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林徽因认为是林微音。 林徽因终于从这件事解脱,与别人不再有关联,这让她长舒一口气。 从此,再没人把林徽因的作品搞错,而在中国诗歌史上,林徽因的文艺天赋更是大放异彩。
1935年,31岁的林徽因经常发表诗歌。但刊印模糊,别人经常把一个名字很像的人的
功标青史呀
2025-01-11 17:23:35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