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0岁的田家炳卖了一套别墅,得了5600万。事实上,别墅当时的市值1.2亿。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多家企业倒闭。难道,他忍痛贱卖别墅是为了还债?然而,真相却让人颇感意外。 田家炳这个熟悉而响亮的名字,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他既是享誉商界的“皮革大王”,也是用百亿身家助力教育的慈善家。 这位百校之父的一生,却不为名利而忙碌,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兴邦”的信念。 从生意场的传奇到教育事业的倾注,田家炳用自己的一生,塑造了一个不朽的精神榜样。 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广东大埔的一个书香之家。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他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期便展现出不凡的才智。 16岁那年,父亲的去世让这个幸福的家庭骤然陷入困境。 为维持生计,田家炳不得不辍学接手家中的砖瓦窑生意。 年少的他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在艰难的岁月中学习经商之道。这段早年艰苦的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珍贵与人生中知识的缺失。 在动荡的时代中,田家炳为了生存和发展,转而投身海外。他先后前往越南和印尼,从事瓷土和橡胶生意。 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迅速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腾飞的机遇,他回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皮革厂。短短几年内,他以过人的胆识和远见,将事业推向巅峰,被誉为“皮革大王”。 对于田家炳而言,财富从来不是他奋斗的最终目标。他在商界成功的同时,始终心系祖国。他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力。经历了早年失学的遗憾,田家炳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随着事业的稳步发展,他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教育公益事业。 1982年,田家炳决定从商界隐退,将家业交给后代打理。他创立了“田家炳基金会”,正式开启了自己投身慈善的旅程。基金会以“办教育、兴人才”为宗旨,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他每年将企业利润的10%用于教育捐赠。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他都不断出资修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田家炳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止于提供资金支持,更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他亲自参与学校选址、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深入了解每一笔善款的去向。 在他的推动下,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了166所“田家炳中学”、41所“田家炳小学”和63所大学的教育项目,遍布34个省市自治区。田家炳捐资的学校,为数以百万计的孩子提供了求学的机会,改变了无数人及其家庭的命运。 1999年,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形势一片萧条。 许多企业面临倒闭,大批员工失业。人心惶惶之际,不乏有识之士试图变卖资产,筹措资金渡过难关。 当大家得知是素有"香港皮革大王"之称的田家炳先生田家炳先生竟然以5600万元的低价出售了一套价值1.2亿元的豪华别墅忍痛割爱时,不禁更加困惑不解。 一时间,田先生贱卖别墅的消息成为了商界和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商界巨擘的真实意图,揣摩他不为人知的难处。 一个个大胆的假设被提出,又一一被否定。围绕着这桩神秘的交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必然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商界泰斗甘愿忍痛割爱?他的果决之举,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考量?种种疑云,如同田先生的房产交易本身,还有待时间来慢慢解开谜底…… 当人们还在纷纷猜测田家炳先生贱卖别墅的原因时,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已经悄然离世。回望他99年的传奇人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拼凑成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原来,早在弥留之际,田先生就已经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即便双眼已经昏花,他仍然牵挂着遍布全国的300余所田家炳学校。 这些学校,正是他多年助学传道的结晶,见证了这位实业家对桑梓故土的无限眷恋。 为了兑现捐建学校的承诺,他毅然卖掉了与家人生活多年的豪宅,用这笔资金继续支持学校建设。 当人们惊讶于他的举动时,他只是淡然地表示:“培养祖国的人才,比住豪宅更重要。” 这一切背后,是田家炳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私。即使面对资金短缺,他从未动摇自己对于教育捐助的信念。 培养人才,为国家的未来注入希望,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 尽管身为亿万富豪,田家炳的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 他仅有的几套西装穿了几十年,一双皮鞋甚至用了近十年。日常饮食也异常简单,与普通人别无二致。 他的节俭不是吝啬,而是为了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他不仅自己严格要求,还用行动感染家人。他的后代在他的影响下,始终保持低调,并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田家炳的慷慨与高尚,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也让更多人投身慈善事业。他的名字与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代代学子心中的丰碑。 2018年,田家炳在香港安然辞世,享年99岁。 作为“百校之父”,田家炳不仅用财富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更用他的言行影响了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