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冯胜的时候,冯胜问:“我喝了这杯毒酒,能保我家人安康否?”朱元璋并没有说话,冯胜以为朱元璋会念在以前的事情上网开一面,就喝下了毒酒。之后,朱元璋才说:“你觉得,就你所犯的这些事,还能让她们有活命的可能吗?” 冯胜被朱元璋赐死时,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喝了这杯毒酒,我的家人是否能够得到保全?”他曾为朱元璋效力多年,想借此话试图得到宽恕。然而,朱元璋并未立即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冯胜以为皇帝会出于旧情考虑,放他一马,便毫不犹豫地将毒酒一饮而尽。然而,就在他渐渐感到头晕目眩之际,朱元璋才冷冷地开口:“你觉得,就你所犯的这些事,家人还能有活命的机会吗?” 冯胜出身寒微,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的智慧,尤其在兵法上的造诣尤为深厚。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民生困苦,时局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冯胜心怀壮志,决心投身战乱,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最终,他选择加入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希望借此实现自己的理想。 初入义军的冯胜凭借着自己深厚的兵法素养,迅速获得了朱元璋的赏识。当时的朱元璋,眼光独到,识人也极为精准。他感受到冯胜的聪明才智,便将其任命为谋士,常常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冯胜的策略和分析常常得当,颇为准确,给朱元璋的军事决策提供了不少帮助。然而,冯胜的实际指挥能力却有些欠缺,他虽然熟读兵书,但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应对变化的灵活性,这导致他的一些战术运用并不如人意。 在冯胜的军事生涯中,有一场战役令他声名鹊起,却也让他陷入了困境。那是他率兵攻打高邮时,高邮的敌军使用了诈降之计,冯胜未能警觉,反而掉入了敌人的圈套。 尽管朱元璋屡次叮嘱冯胜要小心,但冯胜依然轻敌,未能及时调整战略,结果导致了一次重大的失败,损失了数员战将。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怒,然而,冯胜在其他关键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也使得这次失误未能抹去他的光辉。 冯胜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他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的那场战役中。王保保曾多次击败朱元璋的将领,是元朝军中的一员猛将。 然而,在冯胜的指挥下,王保保的部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冯胜不仅打败了敌军,还俘获了大量的战马和降兵,这一胜利大大增强了冯胜在军中的声望,也使得朱元璋对他更加信任。 随着朱元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冯胜的地位愈发显赫。特别是在朱元璋称帝后,蒙古军的威胁再度出现,原本以为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冯胜以出色的战略和决策,巧妙化解了这场危机。他不仅避免了血战,还令蒙古军无功而返,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对此十分欣赏,甚至安排冯胜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周王,进一步巩固了冯胜的地位。然而,冯胜的成功也让他逐渐滋生了骄傲之心。 在获得权力与地位之后,冯胜他变得越来越自负,性格缺陷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他在军中酗酒、强掳百姓妇女、敲诈勒索等行为,使得他在一度得宠的情况下也留下了不少祸端。 尽管如此,朱元璋当时依旧容忍了冯胜的过错,认为他在军事上的能力依然有用。然而,冯胜的傲慢与轻视,却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冯胜的自大与狂妄,不仅仅体现在他与百姓的冲突上,还体现在他对待朝廷权威的态度上。随着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朱元璋开始谋划对未来的继承问题。 虽然大臣们强烈反对,但朱元璋执意立下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文为太子,以确保家族的血脉延续。在这一背景下,冯胜这一手握重兵的大将,很快成为了清洗目标之一。 一次,冯胜在外地练兵期间,他的女婿、周王朱元璋的儿子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封地,前往冯胜驻扎的地方。这一行为违反了当时严格的封地管理制度,尤其是在朝廷权力最为敏感的时刻。 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怀疑两人暗中密谋,甚至猜测他们可能会联合图谋反叛。虽然这一猜测并无确凿证据,但朱元璋在此时的处境下,显然宁愿错杀一百,也不愿放过任何可能的威胁。 冯胜的这一举动无疑为他引来了灭顶之灾。朝中不少反感冯胜的大臣趁机上书弹劾,朱元璋的疑虑和恐惧迅速转化为对冯胜的彻底清算。 冯胜并未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依旧在京中横行无忌。朱元璋将冯胜的种种罪行罗列在案,包括他对百姓的暴行和与周王的勾结,这些都成为了他被判死刑的铁证。 对于朱元璋而言,冯胜的冤屈并不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以彻底清除冯胜这个潜在的威胁。冯胜被赐死后,朱元璋还下令断绝冯胜家族的后嗣继承权,以彻底切断这个家族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度阴山著. 《朱元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