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样被埋葬|一场关于死亡与个性的博弈
依丝谈文学
2025-01-10 16:46:42
死亡之所以沉重,是因为它涉及生命价值的终极意义,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长久以来,尽管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刻画了无数人死之后的世界,但毕竟没有一个能够被科学证实的共识,充分的想象也就引发了尤多的恐慌。
那么,花费数年心血创作《我想这样被埋葬》,以记录当今社会殡葬形式之多元,是否略显多余?
在我看来,香农•李•道迪想要探索的,并非死亡本身亦或是死后的未知,而是人们对死亡所持态度的转变。
若是时间倒退20年,我所熟悉的殡葬形式不过土葬而已,那时候,灵柩入土即为安,我们来不及好好道别,只能目送逝者遁入黑暗。
但如今,火葬、天葬、水葬、冰葬以及诸多现代绿色殡葬产业层出不穷,香农调查走访了诸多从业人员与大众群体,并得出结论:人的个性超越了死亡,葬礼不再千篇一律。
有人想要将遗体置于维京船上,随波逐流;有人特意留下遗嘱,将遗体处置权交付给亲友;也有人花重金下血本,只为让自己的骨灰浮于太空……
在诸多殡葬形式中,唯有遗体防腐让我倍感不适,因为这意味着殡葬师抽出遗体的血液,并在其中加入防腐物质以保“金身不坏”。
但看到书中那句“遗体防腐可以拉长生物性死亡与社会性死亡之间那个模糊的临界阶段”,我感触颇多——最后一眼看到逝者像睡着一般安详,而不是被疾病折磨不成人形,何尝不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而与之相对的火化,则是为了加快生物性死亡的速度,尽可能缓解生者的悲伤,这让我想起外公去世后,母亲将他生前的衣物用品尽数投入火中的场面,没有念想也就没有多余的凄怆,如此,倒也轻松。
看到作者描述自己将父亲的骨灰掷入河水,上游五条鲤鱼闻声赶来围着盒子环游,我也不得不相信,万物有灵——最起码对生者而言,如此奇异的现象是支撑我们继续生活的动力!
此外,书中诸多案例也为我们阐明了现代殡葬形式以及人们对于死亡观念之转变,对此感兴趣的友友还请不要错过它。
0
阅读:0
ZJ的猪猪宝贝
质本洁来还洁去,埋葬只是个形式
洪水猛兽994
对生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王里楚。
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