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一年,太子胤礽在陪康熙出巡的途中生病,康熙的举动很耐人寻味,他发了一封急诏,要求此前已被“强制退休”的太子的叔姥爷索额图赶到山东德州,照顾太子,他自己则带着随行皇子、官员,先行回京。 对于康熙的这个举动,寻常的说法都是说,此时的康熙对太子还是很关心的,父子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痕,太子胤礽并非病重,但康熙还是特意把索额图叫来了,这说明康熙还是支持太子一派的,如果他要强烈打压太子一派的话,他不会特意叫来索额图,而是尽可能地将其与太子隔离。 然而,另有一种观点却认为,这个时候的康熙不仅敏感而且阴沉,他的这个举动,看似是心疼太子,实则是为打击太子势力,铲除索额图,做铺垫,找借口。 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索额图此前被“强制退休”,起因是因为家奴检举揭发,说他妄议朝政,说了一些怨恨皇上的话,为此,康熙严厉地警告了索额图。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康熙警告索额图的具体内容,但可以想像,最核心的一点,一定是不要带坏太子,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来。 此景此景之下,索额图会作何感想呢? 一定是“怨妄”更甚,因为当时他已六十多了,康熙还不到五十,太子更年轻。这就意味着他根本熬不起,如果太子不能顺利且及时地接班,他这一辈子就完了,其背后的家族形势,也不容乐观。 索额图的这个心理,并不晦涩,稍微具有一些政治智商,都应该能猜测的到,何况康熙。 如果想有效地抑制索额图的这个心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他与太子隔离开,可是,康熙却找机会把索额图和太子捏在了一起,很显然,这是火上浇油,想找太子一派的麻烦。 政治有时候非常残酷,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典型。 在这种局面下,不管索额图怎么谨慎低调,只要他到了德州,进了太子的房间,康熙拿捏他的罪状就算有了。 这在政治上叫身不由己,百口莫辩。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康熙收到了密报,说索额图在与太子单独相处的一个月里,不但行为上肆无忌惮,毫不顾忌君臣之礼,而且还怂恿太子,说了许多大逆不道的话,并且有篡位夺权的密谋。 接到这个密报,康熙马上上纲上线,发上谕斥责索额图“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好家伙,索额图是你喊来的,可是转眼就变成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的危险局面。 如此一来,康熙收拾索额图的借口就足够用了,杀了,都可以做到言辞凿凿。 但是,康熙中晚期的时候,时刻端着仁主圣君的架子,直接痛下杀手,有损他的光辉形象,于是乎,索额图被顺理成章地拿下,关进了宗人府的大牢里。 这个时候的索额图,会作何感想呢? 心底恼火是一定的。可能说了一些牢骚话,也可能有自救的想法。 政治打压,或者说陷害,有时候是一环扣一环,恶性循环的。 索额图就遭遇了这种困境,很快,他的正常反应,又成了新的罪证。宗人府报告康熙,索额图的气焰仍然很盛,不但有人为他通风报信打探消息,他的一些家奴还试图组织营救。 康熙接到报告的时候正在塞外巡幸,这个时候,他再一次摆出事态严重的架势,紧急给皇三子、皇八子发出手谕,要他们连夜密审索额图。 注意,密审索额图的正是反太子的核心,八阿哥胤禩。 可以想像,如果索额图真的有把柄在外的话,八阿哥胤禩岂能放过他,但是八阿哥胤禩密审的结果却是索额图并无反狱、作乱动向。 这就充分说明了,一切不过是康熙布下的政治陷阱。 表面上看,索额图像是涉险过关了,其实不然,有了这些铺垫,他是死期不远了。 历史事实也是这样,很快,索额图就秘密死在了囚禁处所,对外表现得无声无息。 对于索额图之死,太子不是傻子,当然能感受到其中的凶险。 事实上,康熙打压太子一派,索额图只是其中重要一环,但不是最早的一环。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以“皇太子听信匪人之言,素行遂变”的理由,处死了太子身边的三个侍从。 紧接着,在次年三月,康熙又大封十五岁以上诸皇子,其中皇长子、三子受封郡王,四子、五子、七子、八子受封贝勒。 有了这些个前奏,接下来才是铲除索额图。 在父子之间并没有实质矛盾的情况下,康熙为什么要这么做? 胤礽后来说过一句牢骚话:“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确实,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太子做了几十年的,绝无仅有。 胤礽发牢骚是人之常情,但他忽略了一点,他的这句牢骚,正是他的原罪。 换到康熙的角度,身边有个做了几十年的太子,不管太子有无异心,站在皇权至高无上、唯一的立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不多,但即便如此,历朝历代的皇帝,尤其是雄主,还是要做一件事,要么更换太子,要么给太子制造各种麻烦,总之,不能让太子的位子坐的太稳。 老实讲,康熙遇到的情况很特殊,三四十年的太子,这太要命了,所以无论如何,他得搞一搞,这跟有无感情、有无矛盾,一点关系没有。 从这个角度讲,胤礽后来被废,几乎就是历史的宿命。 看康熙废胤礽的过程,小题大做,反应过激,摇摆不定,能明显感觉到康熙的痛苦,但没办法,皇权政治、帝王性格决定他必须这么做。 而胤礽呢,几乎被残酷的皇权政治折磨疯,确实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