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余华想去北京闯荡,妻子潘银春坚持反对,余华果断离婚,很快他就娶了一位性感的女诗人,凭借一本书赚到了1550万。 余华一共有两段婚姻,第一段是与潘银春。 那年余华被调去县文化馆工作,在这里他遇见了心动的女孩潘银春。 潘银春是文化馆的秘书,不仅年轻漂亮、还聪明能干。 第一次见面,余华就对潘银春一见倾心,随即对她展开炽热的追求。 而潘银春也对余华的才华早有耳闻,倾心仰慕,于是欣然接受他的追求。 志同道合的两人,相见恨晚、情投意合,很快便在一起结婚。 然而美好的婚姻,终究抵不过时光的摧残。 余华在文化馆呆久了,觉得在生活太安逸,对自己的创作没有什么帮助。 他想去北京见识更大的世界,写出更好的作品。 可潘银春却不支持余华的想法,她想和余华在小县城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生儿育女。 她对余华说:“我们在县城有份体面的工作,一起生个可爱的孩子,过着安稳的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要折腾?” 而余华一门心思只想写出更好的作品,根本就没有将潘银春的话放在心上。 这时余华刚好收到《人民文学》杂志的邀请,需要去北京开笔会。 他就趁着这个机会,一个人去了北京。 在北京,余华遇到了当时的文学大作家李陀。 李陀很欣赏余华,对他的作品大为赞赏,鼓励他只要好好努力,将来前途无量。 余华高兴坏了,一回到家就开心的跟妻子分享,想得到她的支持。 可潘银春的态度却很冷淡,对他冷眼相待。 尽管得不到妻子的支持,但余华仍然没有放弃去北京的念头。 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在一次大吵后,余华就离家去北京,去鲁迅文学院深造。 如此一来,余华跟潘银春就两地分居,感情也开始降到冰点。 在鲁迅文学院,余华认识了同班同学陈虹。 陈虹是空政文工团的诗人,长相出众,身材性感丰满,对文学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两人借着探讨文学,慢慢开始走近。 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余华捉襟见肘,住地下室、吃泡面。 陈虹得知后,经常趁着周末或节假日,来帮余华做饭,收拾屋子。 一边是不支持自己创业的妻子,一边是自己趣味相投的红颜知己。 在确定陈虹的感情后,余华果断与潘银春离婚。 一天,余华在出租屋里大发雷霆,他觉得自己写的那本新书,写的非常不顺畅。 陈虹一边安抚他,一边出主意:“既然第三人称写的不好,那么我们可以试一下用第一人称,代入感还能更强!” 这句话打开了余华的思维,他马上推翻前面所有已经完成的稿子,开始使用第一人称写作,这本书就是《活着》。 而余华也靠着这《活着》一战成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作家,年收入达1550万。 每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都有一段不如意的婚姻,也许不完美才是这些作家的人生。 他们的经历越多,人生的阅历越丰富,人生也越成功。
当年,余华想去北京闯荡,妻子潘银春坚持反对,余华果断离婚,很快他就娶了一位性感的
牧童娱论呀
2025-01-08 18:38: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