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营销正在毁掉电影的宣发。
相信很多经常刷短视频的朋友会注意到,大多数院线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短视频平台输出内容,以此为电影进行宣传工作。但它们的内容主要以电影本身的内容为主,除了部分幕后花絮或路演花絮之外,有很多是从电影正片里剪出来的精彩片段——而这些片段,往往就正好是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譬如最搞笑的桥段、最精彩的动作戏码、最出色的表演时刻、最动人的感人瞬间、最引人入胜的悬疑片段......诸如此类。
说实在的,当一部还未上映的电影不断以短视频的方式释出一些精彩片段时,作为短视频用户,刷到了之后或许会饶有兴致地看一下,让整个内容的完播率看起来很好,但它的转化率,尤其是真正将观众吸引到影院实现购票观影的“转化”,会高吗?
其实不高,甚至很糟糕,因为这类短视频内容不仅不会把观众吸引到影院,反倒更多的“劝退”了观众:以我从身边朋友的真实调研为例,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在看完一些电影的短视频之后,要么觉得“自己已经了解这部电影了,相当于看完了,没必要去影院看了”,要么就是“连所谓的精华片段都这么没吸引力,那说明正片就更差劲,就没必要看了”。
刷到短视频发现影片没什么亮点甚至觉得可能很不好看,然后决定不去影院观看,这种逻辑是很正常的。
但是,刷完短视频,就当是看完了电影。这跟很多人看那类“几分钟看电影”的解说视频一样,觉得看人家把剧情讲一遍就等于是看过电影了。这种现象,其实是在助长人的惰性,也在消减人对电影的认知与感受,对于电影行业而言,很可怕。
所以,我会觉得那些把电影正片剪辑成所谓的精华然后放在短视频上试图进行传播的宣传方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甚至在很多时候会是一种很糟糕的方式。
还有,那些在首映礼找专业的“托”在互动过程中声泪俱下地演一段、靠编的故事硬生生地和电影某些元素产生联动以此专门拍成短视频进行传播的方式,也很糟糕,甚至越来越低级!有很多电影主创有时候都不再愿意参与影后互动,就是觉得太假、太尴尬。
实际上,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也都有注意到这类问题。
前段时间在HiShorts短片周举行的大师班活动上,著名电影人、《无间道》总发行、前寰亚总裁朱任之老师就曾讨论过目前电影行业在宣发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他谈到艺术影院片源不够的问题、上映之后临时撤档的现象,但他也着重强调了短视频营销的问题。
他直言:“我们另外一个看法是,发行也包括宣传,宣传这一块,我们那个年代有平面、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硬广,还有搞活动。所以我们每次处理一个电影发行的时候,都有不同的策略。比如说那部片子外面比较亮丽的,我们就可能要主攻视频的东西,多一点电视广告。如果是其他类型的电影,我们会做一点平面的广告。但是现在在中国大陆,全部都是短视频广告,没有其他选择。好像套路就只有一个。所以我觉得有点担心,不要说电影本身的选择,就是宣传渠道的选择都没有。如果你要关注一部电影,现在只能刷短视频。”
当然,他也提到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其实我们输给什么了?为什么我们不看电影?我们输给一个科技——手机。很多人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你想想现代人一个小时不摸手机可以吗?不可以。一个小时不摸手机,你就浑身不自在,所以我们输给了手机,手机上可以看的东西太多了,你可以上网,可以用手机看电影、发微信,很多人都没有专注力。其实我们看电影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专注在那里,现在很多人即使进电影院看电影,也是在不停地刷手机。”
可见,手机和短视频对电影行业产生的影响已经是很多人都意识到的问题了。只是,宣发公司在制定策略的时候,又很难不去考虑短视频的传播,毕竟,真的有太多人在刷短视频了。但即便如此,我也还是觉得宣传方可以适当减少这类营销策略,或许就是一个打破宣发困局的方向。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