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年,郑板桥来到京城跑关系,希望能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他是乾隆元年二甲第88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1-08 10:19:37

乾隆六年,郑板桥来到京城跑关系,希望能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他是乾隆元年二甲第88名,这成绩其实可以的,只是当时官职是僧多粥少,所以他一直都是候补身份。 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郑板桥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京城的大街上。 他进京已经几个月了,四处活动,为的是谋得一官半职,摆脱候补身份。 他在乾隆元年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这个成绩并不差,但官场僧多粥少,像他这样的候补进士比比皆是。 又一日无功而返后,郑板桥正打算回寓所休息,却突然接到一封请帖,署名是爱新觉罗·胤禧。 郑板桥对这个名字略有耳闻,据说胤禧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乾隆皇帝的叔父,虽然没有实权,但颇为喜好书画,是书画圈中的风雅人物。 郑板桥心中一动,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他当即整理衣冠,带上自己的几幅书画作品,按着请帖上的地址来到了胤禧的府邸。 见到胤禧的那一刻,郑板桥有些意外,胤禧并没有皇室成员那种高高在上的气派,反而显得十分和蔼。 他热情地迎上来,对郑板桥的到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他直言道:“郑先生的诗、书、画三绝之名,我早有耳闻,今日能一见,真是三生有幸。” 郑板桥忙谦逊几句,随即取出自己带来的书画,供胤禧欣赏。 胤禧看着画卷久久不语,他手指轻点画中的竹子,称赞道:“此竹,骨气铮铮,意蕴深远,真是绝妙。” 郑板桥见他对画中之意领悟颇深,不禁心生好感,他也仔细观赏了胤禧的几幅画作,发现胤禧的画风清秀淡雅,笔法中透着一股王者之气。 他由衷地说道:“王爷的画作,真乃本朝宗藩第一。”这句话并非恭维,而是郑板桥的真心评价。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画论到诗,从艺术到人生,竟一时忘记了时间。 胤禧显然对郑板桥欣赏至极,临别时他意味深长地对郑板桥说:“郑先生,我一定会为你做点什么。” 郑板桥当时并未放在心上,只觉得这是王公贵族的客套话。然而仅仅数日后,胤禧的承诺便变成了现实。 一个天上午,郑板桥刚起身,门外便有差役送来了一道任命书。 上面明明白白的写着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并即刻启程赴任。 这消息让郑板桥愣在原地,片刻后他猛然想起那日胤禧的承诺,心中感慨万千。 随后简单收拾行李,写了几封感谢信,便匆匆离开京城,踏上了自己的从政之路。 范县是个偏远的小县城,民风淳朴,却也有不少难题。 郑板桥上任后,第一时间走访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他发现这里的百姓长期受河水泛滥之害,土地贫瘠,生活艰难。 官府历任县令皆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从未真正解决过这些问题,郑板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做一名与众不同的县令。 上任的第一年,他带领百姓修筑堤坝,疏通河道,解决水患问题。 他亲自监督工程,甚至带头搬运石料,这些举动让百姓既感动又敬佩。 除此之外,他还鼓励农民种植适合当地土壤的作物,并减免赋税,缓解百姓的经济压力。 他也不铺张浪费,办公用的文房四宝,都是自己买来最便宜的材料。这些举措让范县的百姓渐渐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尽管事务繁忙,郑板桥从未放下自己的书画。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提笔作画,将一天的所见所感倾注在竹石之间。 这些画作既是艺术,也是他与胤禧保持联系的媒介,他时常将自己的新作寄给胤禧,而胤禧也会以诗画回赠,两人以这样的方式维系着友谊。 一次,胤禧在回信中透露,朝中一些人对郑板桥的清廉作风颇有微词,甚至有人上书弹劾他“太过于亲民”。 郑板桥看完信后哈哈一笑,挥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寄回给胤禧。 他在信中写道:“做人做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糊涂者,未必无智慧也。”胤禧读后大为赞叹,这四个字后来被郑板桥刻成匾额,挂在了范县县衙中,成为他的座右铭。 几年后,郑板桥因直言上奏触怒上级,被调离范县。 但他的政绩与名声,早已深深刻在百姓的心中。他离任那天,全城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场面感人至深。 郑板桥站在县城门口,看着送行的人群,眼眶湿润。他知道自己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官员,但他无愧于范县百姓。

0 阅读:304
评论列表
  • 2025-01-09 09:49

    二甲哪有88名?sb小编不懂就别瞎BB,好好搬砖去![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