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

爱吃凉历史 2025-01-07 18:31:48

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三千精锐前来迎接。见李亨这阵势,李隆基赶忙让侍卫们丢开刀剑投降,他勉强笑着说:“我只是想回宫安度晚年。” 李隆基虽然在位期间开创了盛世局面,但由于政治腐败、权臣专权,以及对边疆威胁的忽视,最终酿成了大祸。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大地陷入混乱,李隆基在战乱中被迫逃离长安。 李亨留在关中,坚决抵抗叛军。 李隆基的威望在这场叛乱中大幅下滑,许多原本忠心耿耿的朝臣开始对其产生不满。 李隆基与李亨父子之间的关系,从来就不亲密。 李亨年仅两岁时,他就被封为陕王,五岁时就被任命为安西大都护。 730年,年仅十七岁的李亨因在北方战事中的功绩,升任河北道行军元帅,屡次打败奚、契丹等北方敌人。 然而,在唐玄宗和皇后武惠妃的影响下,关于太子的选择问题一直未有明确的决定。 直到公元738年,唐玄宗在宦官高力士的建议下,最终决定立李亨为太子。 李隆基在位时,曾多次表现出对李亨的疑虑,甚至一度有废除李亨的念头。 李亨在安禄山的叛乱计划初期便察觉到了异常,并提出将安禄山一举剿灭的建议。 然而,唐玄宗未曾采纳。 公元755年,安禄山自河北起义,迅速占领了大部分北方地区。 李亨在唐玄宗的指示下,开始组建和指挥反叛军队。 然而,唐朝的西京长安在叛乱初期迅速陷落,唐玄宗和李亨只能逃至西北的马嵬驿。 随着唐玄宗的帝位岌岌可危,士兵的哗变以及杨贵妃与杨国忠的死,李亨的领导地位逐渐得到了巩固。 当时的李亨并未急于即位,而是选择在局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暂时稳住局面。 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李亨在灵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且在此地获得了支持,尤其是郭子仪等名将的支持。 面对李亨在灵武称帝,李隆基虽感羞愧,但也无力反抗。 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李隆基实际上已经无力控制局面,甚至在退到蜀地后,身边的侍卫仅有一千余人,连宫女也只剩下二十四人。 相比之下,李亨所控制的兵力则雄厚得多,兵员接近五万人。 李亨虽然获得了皇位,但除了安史叛军的威胁外,唐朝的边疆防线几乎全线告急。 李亨的策略是先平定河北和西北地区的局势,并指派郭子仪等名将带领大军向东进军。 与此同时,李亨也利用与回纥的联盟,借助外部力量攻占关键的城池。 回纥的参与一度为李亨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在回纥要求占领唐朝领土的过程中,李亨为稳定局面,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 在李亨登基后,李隆基被迫妥协,并声明自己将以太上皇身份退隐。 尽管他承认李亨为帝,但他在册命中提出要求李亨收复长安和洛阳,才会彻底退隐。 在李亨和郭子仪等将领的联合努力,很快就使得两座城市重新回到了唐朝的掌控之下。 仅仅一年后,李隆基不得不履行承诺,正式称太上皇。 唐朝虽然在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后逐步收复了两京,但安史之乱的根本危机并未得到彻底消除。 唐至德二年,李亨迁都长安,随即派遣使者去请李隆基回到京城。 李隆基同意返回。 李亨对李隆基的回归充满警惕,特意派遣大量兵力接驾,且要求李隆基的随行武士不得携带兵器。 李隆基回到关中后,李亨亲自前往咸阳迎接李隆基,甚至在见面时下马跪拜。 他为父亲披上黄袍,展示了自己作为新帝的威仪。 李隆基回到长安后,虽然名义上仍为太上皇,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权。 他被迫更换住所,甚至连身边的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都被排挤出宫。 数年后,随着李亨健康状况的恶化,唐玄宗去世后,张皇后企图借机除掉李辅国,联合太子李豫商议。 然因太子不敢贸然行动,张皇后决定通过李系动手。 但在行动前,李辅国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并先发制人,将李系及其党羽拘捕。 李亨在此事件中惊恐过度,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最终在长生殿去世,享年52岁。 参考文献:[1]陈星,柴洪源.《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与《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身国同治”理论之异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3):17-22

0 阅读: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