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上将,曾任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司令,官至副国级。毛主席逝世后,他因为坚决支持“两个凡是”而被免除职务。 有这样一句话:“一部湘楚史,半部近代史”。近代以来,我国之历史人物多出于湘楚。不少共和国之开国元勋更是来自湖广大地,开国上将陈锡联正是其中一位。 一九一五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黄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对开国将帅生平有所了解之朋友看到黄陂二字应不陌生,对于红色共和国来说,湖北真可谓将帅云集。 湖北境内,一个黄安、一个黄陂,开国将帅一共三百位,这两个地方就贡献了一百五十位,湖北籍将军占天下之半。黄安后来更是因为盛产将帅而改名为红安。 一九二九年,常年在地主家做工的十四岁少年陈锡联不堪忍受地主的殴打与侮辱,一怒之下索性投了邻乡的红色游击队。当年,投红色游击队的人不在少数,但能像陈锡联一样位居上将者却没有几位。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跟了红色游击队之后,昔日吃不饱、穿不暖,还常常遭受地主殴打、侮辱的贫苦青年们,如今不仅衣食无忧,还在红色游击队的庇护下赢得了平等与尊重。对于不少乡下汉子来说,走到这一步已经是人生顶点。 但陈锡联却不满足于此,他想要进步,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到更美丽的风景。不说“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至少也得跻身王侯将相之中。陈锡联注意到,红色游击队看似规模庞大,但相比国府正规军,兵员素质却一塌糊涂。 在红色游击队中,会拉枪射击就算是个能人;有时候战斗胜利缴获迫击炮、炸弹等威力武器,却因无人会用而只能白白抛弃。陈锡联有心意,每次战斗之后他都借着审问的名义学习国府士兵的专业战斗技能;为了能从国府炮兵那里学到基本炮术技能,陈锡联甚至自掏腰包偷偷摸摸给被俘虏的国府炮兵开点小灶。 如此,陈锡联逐渐成为当时红色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炮术专家。抗战时期,我军多打游击战,陈锡联的本领还显露不出来。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迅速升级和火炮的大量获取,陈锡联这位炮术英雄终于派上了用场。 内战时期,陈锡联被委以炮兵主官的重任;尤其在太原会战中,他用密集轰炸战术成功轰开了太原城的城门,数万战士的生命得以在碉堡冲锋中幸存。开国后,凭借出色战绩,陈锡联于一九五五年大授衔时获授上将衔。 后身兼炮兵学院院长和沈阳军区司令二职在沈阳执掌军务多年。一九六六年,特殊运动开始后,深受毛主席信任的陈锡联被调任北京军区司令。他没有辜负毛主席信任。 多次危难时刻他都坚定站在毛主席身后助毛主席度过难关。毛主席去世后,仍然对毛主席保持着一份忠诚的陈锡联就显得有些落伍。因为坚持“两个凡是”不动摇,陈锡联在博弈中出局,担任几年闲职后黯然离世。 (1)《将军乡的故事》,黄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