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荆州是争霸天下的关键,而庞统却对刘备说,荆州是累赘应该尽早放弃,谁对谁错?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仓皇失措下逃往荆州,投奔同为汉室宗亲刘表,刘表让其屯兵于新野。 刘备是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人物,尽管创业半生仍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还要依附于别人,但是他却从未气馁,而是积极联络荆州当地的豪杰。 求贤若渴的刘备见到了司马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风评人,有点类似今天的招聘网站运营,对各式人才都了如指掌,也有联系方式。 刘备问他可否有贤才能够推荐?司马徽想了一会儿说道:“天下的儒生大多是见识浅陋的人,并不了解当世的局势,而能够了解当时的局势的人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个人符合。” 司马徽那么一说,刘备那么一听,也没当回事,直到公元207年,徐庶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听说诸葛亮就在荆州,便想让徐庶引诸葛亮来见,徐庶却建议刘备亲自去请。 于是就有了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多次去请诸葛亮,才成功见到,与诸葛亮相见后,两个人相谈甚欢,刘备向诸葛亮询问匡扶汉室的计策,诸葛亮于是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提供了夺取天下的策略,也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夺取荆州。 对荆州的区位优势,诸葛亮说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诸葛亮评价荆州的话对不对,也对也不对,为啥这么说呢? 能够夺取天下的地方想都不用想,要么是关中平原,要么是华北平原,这是历史上有迹可循的成功之路,荆州顶多是割据之地。 诸葛亮之所以跟刘备这样定位荆州,是因为他们就身处在荆州,而荆州的情况是“其主不能守(刘表),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换句话说,如果你刘备连荆州都搞不定,还谈什么夺取天下,只有夺取荆州才能研究下一步工作,也就是夺取益州,“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可以说,只有占据荆州和益州,才能够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在完成这两步之后,再按照诸葛亮第三步所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其实不止是诸葛亮这样想,只要是个人,都想夺了荆州,就是鲁肃在给孙权献策的时候,也表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应该说诸葛亮确实是有点水平的,《隆中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较为有可行性的军事著作,他不单单立足于军事,而是结合了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按照这个剧本发展,刘备夺取天下还是有机会的。 当然三国的导演不是诸葛亮,在具体实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也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在赤壁之战前,刘备没有成功夺取荆州,而到赤壁之战后也仅仅取得一部分的荆州,在夺取益州后不久,荆州也丢得差不多了。 刘备还没有等到北方有变,便气愤地同东吴开战,最后惨败于夷陵,使得诸葛亮的计划没有完全实现。 但是被司马徽认为与诸葛亮一样有水平的庞统却不这样认为,根据《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中的记载,庞统曾向刘备进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简而言之,就是说荆州是累赘,三足鼎立的局势根本完不成,如此来看,似乎庞统与诸葛亮的观点发生了分歧,他们中肯定有一个是错的。 并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应该说庞统跟刘备的时候,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的只是一个经过大战后且残缺的荆州。 而庞统的话,实则是让刘备加快做决断,执行《隆中对》中的第二步,那就是夺取益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赤壁之战后,益州成了香饽饽,汉中的张鲁,东吴的孙权都有吞并的打算,为此庞统对刘备说:“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应该说,庞统的想法与诸葛亮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是在赤壁之战后根据时局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在夺取益州之后,甚至可以放弃荆州,但是刘备当时根本舍不得。 后来荆州局势的发展,也被庞统一语成谶,当东吴袭取荆州,蜀汉痛失大将关羽已经使局面失控,而刘备又率大军征讨东吴,兵败于夷陵,更是把蜀汉拖进了深渊,把当初《隆中对》中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