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对部下很恭敬,与士兵有福同享,为何后来大家纷纷背弃项羽投靠了刘邦?韩信一句话点明了原因,难怪项羽丢了天下。 我相信在很多人的看法中,项羽只是一介武夫,类似吕布一样的猛将,其实真实历史上的项羽简直是一个大好人。 项羽在掀起反秦大旗后,很快名声鹊起,前来投奔者不计其数,然而项羽并没有因此态度傲慢起来,只要是真心诚意跟随自己的,他都能够收容,比如韩信,原本就是一个无名之辈,走投无路之下投靠项羽,项羽看他算个人才,封他个郎中。 有人说项羽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这更是扯淡,就连秦军将领章邯投降后,也被项羽收入麾下,后来还封其为王。 从名义上来说,刘邦当初也是自己的部下,然而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出刘邦不是什么好鸟,担心此后成为大患,因此多次建议项羽除掉刘邦,以解除后顾之忧。 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依然没有痛下杀手,而是放过了刘邦,在刘邦与项羽撕破脸后,项羽开始占据优势,并俘获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但是项羽并没有痛下杀手,而是将父亲与妻子如数归还。 由此可见项羽对人才的尊重是真心实意的,据史料记载,项羽待人谦让有礼,为了笼络人才甚至不惜端茶盛饭。 史料记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相比于项羽有福同享的待人之道,刘邦简直就是人渣,在建立汉朝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功臣进行打压。 然而很多同学搞不明白的是,既然项羽对部下这么好,为何这些人都背弃项羽而投靠刘邦? 要说这个事情,还是韩信最有发言权,因为韩信就是项羽一手提拔起来,最后在楚汉战争中投靠了刘邦。 韩信原本籍籍无名,是项羽提拔他当了郎中,韩信是一个打仗很厉害的家伙,当初也想为项羽效力,但是韩信给项羽提了很多计策,都没有被项羽采纳,可见,项羽虽然对韩信还不错,却没有发现韩信真正的价值。 除了韩信外,还有项羽的第一谋士范增,项羽也经常不采纳他的建议,甚至还背道而驰,假如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也许历史就会改写,但是项羽却没有这样做,由此可见,项羽虽然重视人才,却不懂用人之道,错过了很多机会。 后来韩信离开了项羽,在萧何的举荐下,为刘邦所重用,韩信为刘邦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成功迷惑了项羽,然后顺利占据关中,从而获取了能够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资本。 可以说,错失韩信是项羽最大的败笔,那么,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如何呢? 在韩信拜将后,刘邦询问他打败项羽的计谋,韩信认为刘邦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如项羽,但是却说出项羽的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项羽的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妇人之仁。 这当然是有些讽刺的味道,其实项羽并非不舍得封爵,而是赏罚不明,对于那些有真本领并建功立业的人,项羽经常发现不了,这些人也得不到发挥的空间,而那些滥竽充数、投机取巧的人往往能够从项羽那里取得重大的好处。 比如在分封诸侯王的时候,按照当初诸侯反秦时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刘邦虽然取巧,但实实在在是最先进入关中的诸侯,但是项羽却舍不得封他为关中王,范增建议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又不舍得杀,便封刘邦个汉中王,这自然导致刘邦和其他诸侯王对项羽的不满。 最后项羽看似分封了十几位诸侯王,其实占比最大的并非从一开始就跟项羽出生入死的兄弟,而是那些后来加盟到楚军中的人,比如投降的秦将章邯、起义军出身的英布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很厉害,但是他们却并非项羽的亲信,而是实实在在的“外人”,而那些忠心耿耿的老部下却得不到分封,这多少有点“厚此薄彼”,让人心生凉薄,后续也不愿再像当初那样死心塌地为项羽卖命。 在这一点上,刘邦的态度与项羽是截然不同的,在韩信带兵去灭掉齐国后,实力迅速膨胀,而楚汉战争的关键阶段,韩信的态度就十分明确了,对于这位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老部下,项羽派人去拉拢韩信,直接开出了三分之一天下给韩信。 韩信却不以为然,韩信表示:“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也就是说项羽的承诺都是口头答应的,压根就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以韩信对项羽的了解,一旦韩信帮助项羽打败刘邦,项羽必然不会兑现承诺。 相比之下,刘邦为了调动韩信南下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直接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在韩信与彭越的联合夹击下,项羽最终兵败而亡。 可见,刘邦对部下出手还是很大方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大方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