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队重创日寇,举国欢腾,纷纷给29军采购装备,当前线战士打开箱子,看到一堆大刀,失望至极。 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试图武力将其占领,从而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这时驻扎在山西的29军奉命开往前线与日军作战,并接管喜峰口的防务。 在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队给日军当头一棒,重创侵华日军,引起国内舆论大量声援,激发全国抗日热情。 天津报纸刊登消息称:“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收回了喜峰口,俘虏了几千个日本人,收到了几千枝日本枪,捉住了许多辆日本坦克,抬回来许多架日本开山炮。” 上海的报纸更是添油加醋,将29军大刀队描绘得特别神勇,写道作战期间,日军晚上睡觉害怕头被砍掉,自制了铁护圈放到脖子上才能睡着,如此云云。 著名作曲家麦新,得到消息热血奔涌,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它的副标题就是“献给29军大刀队”。 各地爱国青年学生更是唱着《大刀进行曲》游街声援29军,在强烈要求国民政府与日军开战的同时,积极为29军募捐钱款,购买武器,此时29军已经与日军进入白热化阶段,正是需要武器弹药的时候,很快,民众采购的武器装备被运送到前线,然而当29军的前线将士打开武器箱子,看到全是大刀,顿时失望至极。 事实上,参加喜峰口的29军大刀队只是老百姓的通俗叫法,他们真正的编制是手枪队。 手枪队是从西北军时就打造的杀手锏,西北军将领在军阀混战中发现步枪射速过慢,而盒子炮等一些自动连发手枪进入中国后,于是研发出了持自动手枪突入敌人近身进行歼灭的打法。 因为西北军一支比较穷,手枪和子弹都比较缺乏,所以就需要大刀作为补充,手枪队的成员因此胯兜别着盒子炮,身上背着大砍刀,老百姓见了,都叫他们大刀队。 29军脱胎于西北军,所以也很倚重手枪队这种突袭战术,找到29军在喜峰口作战时的命令,也写道:“第217团附手枪第一、第二连及王昆山营,于本晚(3月11日)23时由潘家口出发……袭击蔡家峪、白台子敌炮兵阵地,奏功后,即与第224团联络,协力向喜峰口东北高地之线进攻。” 用手枪突击进入敌人的炮兵阵地,这才是真正的手枪队打法,并非是用大刀与敌人拼刺刀。 就战场而言,大刀压根就不是刺刀的对手,曾经浙江武警有一个单位专门仿制29军的大刀和日军的三八大盖刺刀,进行对拼模拟作战,结果是刺刀完胜大刀。 这是因为冷兵器讲究一个“一寸长一寸,一寸短一寸险”的原则,抗战期间,日军所使用的三八大盖加上刺刀长度可达1.78米,立起来比士兵都高,而29军的大刀长度不过0.9米,重量只有4斤,跟日军刺刀比起来,相差一半。 如果是毫无训练的两个士兵对战,刺刀必然是完胜砍刀,只有拿砍刀的人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与拿刺刀的一较高下,所以,29军曾苦练大刀,并专门研制克制刺刀的刀法。 既然大刀不如刺刀,为何抗战部队不大量制造刺刀补充到前线呢? 实际上是因为当时国家军工能力太差,大部分的步枪都是依赖进口,制式也不统一,因此生产不出与步枪相匹配的刺刀,配备大刀实在是无奈之举。 那么,29军大刀队在具体作战时候是怎样的呢?他们通常是左手拿手枪,右手拿大刀,左右开弓,游刃有余,因此,手枪队对士兵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平时除了要进行射击训练,也要进行砍杀训练。 然而往往因为弹药不足,作战时时常不舍得用手枪子弹,在喜峰口战役,29军董升堂所带的就是手枪连,在喜峰口战役之前,他曾嘱咐部队:“如与敌人遭遇,尽量用大刀砍,手榴弹炸,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开枪射击。” 有人会说近战开枪容易造成贯穿伤,伤了自己人,那是三八大盖,自动手枪则未必,所以董升堂的这个命令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节省子弹。 正是因为武器装备不如人,所以在长城抗战中,尽管29军在喜峰口取得局部胜利,整体而言还是不对击败日军。 29军军长宋哲元更是感叹:“我以三十万大军,不能抗拒五万敌人,真奇耻大辱。” 既然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大刀,为何那时的人都在鼓吹大刀无敌论,认为只要人手一把大砍刀就能把日本侵略者赶跑呢? 当时亲身经历过长城抗战的新桂系领袖之一黄绍竑,在跟《申报》的馆长史量才谈论29军抗战事迹的时候,就质疑:“明明知道大刀砍不过敌人,为何还要这样吹?” 史量才说“新的没有得吹,只好把旧的来吹吹。” 黄绍竑当时很气愤,直言这跟以前鼓吹义和团的老把戏有什么区别? 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媒体也希望能够打出点成绩,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然而时至今日,还有人相信大刀能够战胜刺刀,则完全是无知。 29军的大刀队为何让人敬佩,那就是明知装备器械不如人,却还是勇敢地走上抗日战场,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勇气可嘉!
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队重创日寇,举国欢腾,纷纷给29军采购装备,当前线战士打
瀚霖学史吖
2025-01-07 16:32:46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