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重庆忠县文管所接神秘电话,电话里的人说在江边无意发现 “大禹治水” 遗物…… 1998年,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四川忠县乌杨镇,迎来了一场不寻常的发现,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名普通的乡医王洪祥的执着与偶然。 王洪祥,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医,凭借多年采药的经验被乡邻称为“王草药”。除了采药行医,他还酷爱读书,尤其对家乡的历史颇有兴趣,经常探访山间寻找古迹。 王洪祥发现白色石头的那一天,天气虽然清爽,但泥土因雨水变得格外松软。当他用力拔出草药时,泥土突然坍塌,这让他不得不迅速后退几步以避开危险。 当他缓过神来,眼角不经意间瞥见塌陷的泥土里竟然露出两块隐隐发亮的石头。石头的颜色白中透灰,与普通的泥土和山石显得格格不入。这两块石头的外形不规则,但可以看出表面并不光滑,有许多棱角分明的痕迹。 他走近石头,用手轻轻拂去表面的泥土,这时,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细微纹路开始显现出来。尽管他无法完全辨认,但清晰的线条和对称的刻痕说明这些绝非普通的山石。 王洪祥立即意识到,眼前的发现可能隐藏着某种历史秘密。他随手找来工具,决定进一步挖掘。这次工作进行得小心翼翼,他先把泥土慢慢剥开,又不断将挖出来的土块搬到一旁,尽量不碰到石头的表面。 石头的范围比他最初想象的更大,他挖了大约半个小时,石头上更加清晰的纹饰开始显露。通过更多的清理,他看到一只栩栩如生的朱雀正立在石头的正面,身体微微向前,翅膀紧贴身侧,仿佛随时可以展翅而飞。朱雀的周围还有其他一些看不清的纹样,但总体看上去极为庄重。 这一发现令王洪祥感到震惊,他心想这或许是某种古代的祭祀器物。天色逐渐暗了下来,他不得不停止挖掘,并用一些干草和松软的泥土简单地盖住石头以防它被破坏。 第二天一早,王洪祥带上妻子和更多的工具再次来到现场。他们清理了前一天留下的泥土,然后继续挖掘。妻子负责将挖出的土块搬走,而他则专注地剥离石头周围的泥土。 石头的底部又浮现出更多形态各异的猛兽。这些猛兽仿佛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有的张牙舞爪,有的似乎在潜伏,这让整个石头看上去充满了气势与神秘感。 这时,王洪祥已经基本确定,这块石头并非寻常物品。他联想到自己阅读过的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提到的镇妖石和祭祀物品,不禁感慨万分。他一边继续清理,一边将挖掘出的部分与妻子讨论,两人越看越觉得这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契合。 这次发现让王洪祥意识到,眼前的石头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文物,更可能是关系到家乡历史甚至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他立即萌生了将这些石头保护起来并上报文管所的想法。但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描述并不当回事,当他电话里提到“大禹治水的宝贝”时,电话另一头的反应只是轻描淡写的笑声和敷衍的回应。 尽管如此,王洪祥并未因此放弃。他认为这些石头即便与大禹治水无关,也一定是珍贵的古代遗物,因此它们必须得到保护。于是,他开始主动守护这些石头。 他将挖出来的部分重新掩埋,以免被好奇的村民或者外来的破坏者发现。天气好的时候,他每天都要到现场巡查一次,有时候甚至在夜里冒着雨去查看,确保没有人擅自动这些石头。 危机并未远离。有一天,王洪祥听到附近传来敲击石头的声音。他迅速赶过去,发现一名石匠正试图将石头凿开。 石匠显然没意识到这些石头的重要性,只是将它们当作普通的石料来加工。见状,王洪祥立即制止,并用当地人对“神物”的敬畏之心劝阻对方,声称这些石头是古代祭祀用的神石,擅动会带来不幸。石匠半信半疑,但还是停止了敲击,最终选择离开。 2001年,这一切终于有了转机。忠县文管所副所长曾先龙在村中偶然听到王洪祥的汇报后,决定亲自前往查看。当他扒开泥土,看到石头上雕刻的精美图案时,立刻意识到这是汉代文物。经过进一步鉴定,这些石头被确认为汉代的一座汉阙残件。 汉阙是汉代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常设立于宫殿、陵墓或官邸前,用以彰显地位或纪念重大事件。其建筑风格和雕刻技艺堪称“古代建筑的活化石”。由于时间久远,保存完整的汉阙已极为稀少。王洪祥发现的乌杨汉阙不仅雕刻内容丰富,还基本保存完整,堪称考古学上的一大奇迹。 随后,重庆市文物局决定对乌杨汉阙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考古学家在附近发现了更多汉阙的散件,这些散件大小不一,最重的超过十吨。经过复原,这座高5.4米、进深1.7米的完整汉阙终于重现于世。 它不仅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等瑞兽,还有汉代仿木建筑的精美雕刻工艺,以及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狩猎、习武等画面。 这座被誉为“石质汉书”的汉阙,最终被珍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成为馆内的“镇馆之宝”。它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完整复原并馆藏的汉代石阙,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象征。而王洪祥,这位坚守三年的“草根考古者”,也因无私的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