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领先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即将在芜湖量产!

娱圈狙击手 2024-11-20 04:44:44

文|娱妮啵啵

编辑|娱妮啵啵

最近,安徽芜湖传来好消息,称行业领先第一代固态电池即将量产。

固态电池一般功率密度非常低,能量密度比较高,而且能够循环使用,寿命也长。

生产出这样的能量体,不仅庞观如航空领域能够受益,大家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小电驴同样能够沾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该芜湖经济开发区量产公司的经理介绍,他们这一次生产的固态电池有很多优点,最大的优点是能量密度的提升,简而言之是提高续航能力,充一次电,使用的时间更长了。

其次是安全性较高,不会像某些电池一样,用了几次以后,会有泄露或者是燃烧爆炸的可能性。

最后是该电池在被淘汰以后可以投入循环, 不会造成大的浪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三个优势非常让人心动,特别是固态电池的安全性,非常有必要。

毕竟现在电车着火,轻则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造成财物损失,重则人连命都搭上了。

从工作人员展示出来的固态电池来看,他们生产出来的固态电池,很是轻薄而且不重。

这种集优势跟体型为一体的固态电池如果能够量产,那真是好消息。

没准,未来该固态电池也是贸易顺差的一个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以欧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新一代绿色电池的要求更标准,要求动能、跟环保同样达标。

这些动态电池如果能够获得国外企业的认可,说明中国在这一方面,一定能够做到行业的领先。

特别是大家最关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中国没准能够凭借最基础的动力,成为后来居上的遥遥领先者。

现在汽车市场上最火爆的电车一就是马斯克的特斯拉,哪怕很多特斯拉出了事,大家依旧青睐作为行业标杆的特斯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像雷军,他的小米推出来的小米汽车虽然一开始分到了蛋糕,但现在热度过去,销量如何,我们不知,但从其工厂的产量来看,小米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之前,国家发了一个固态电池研究目标的项目详情,透露出来至少要到2028年固态电池才有稳定的量产。

很多人因此都在等,他们不愿意购买半固态电池的车,生怕刚出店门,车就打半折了。

现在安徽芜湖已经在量产固态电池的消息,实在让人意外。

更是在告诉大家,再等等,2025年才是买电车的最好时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往最先进的东西,价格都是最高的,那么号称行业领先的固态电池,会标价多少呢?

一开始,有人根据半固态电池的成本来预估,得出了8毛1wh的估量价格。

那么预算在20万之内的人,还是不建议买电车。

毕竟一个行业的新产品价格不可能是最低的,更不可能有性价比之说。

加上中国现在很多电车的基础设施根本不完善,有人有钱买车,没处充电,非常不方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民用领域,汽车这一个项目,固态电池最让人关心的用处还是在军事领域。

号称能够充电五分钟,提供300公里能量的固态电池,如果放在了军事用品上,能够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例如无人机,机器人,这种高精尖高智能的产品,如果有稳定的供能,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单一个延长使用时间,扩大控制范围就足以超过其他人了。

现在中国研发固态电池的企业非常多,比较有名的有宁德时代、欣旺达、天奈科技等,等这些公司吃到了第一杯羹,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固态电池该领域领先于他人,在领先技术的加持之下,肯定会有更多的公司蜂拥而上分抢红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时候,能够得利的肯定是处于最终端的消费者们。

从芜湖经济开发区某科技公司总经理的介绍来看,其实量产固态电池跟其他生产线一样,只要成规模化了,成本会很低。

该科技公司购买了固态电池制造装备,是目前全球制造固态电池集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能够省掉制造传统锂电池的六个步骤,实现提高效率以及节省能耗的目标。

该设备质量很庞大,长达35米,宽约九米,高7.5米,所以生产效率能够满足需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奇瑞公司拥有了最先进的设备,他会是第一个分到第一杯羹的人吗?

美国芝加哥大学孟颖分子工程学院教授7月份的时候,宣布他的实验室开发出了全球第一个无负极钠固态电池,掀开了时代的新帷幕,让人很是震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了解,孟颖一开始是中国杭州人,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主要从事研究纳米跟微米材料在储能跟转换功能的实验。

她的成功意味着美国的成功。

无负极钠固态电池单单拎一个成功点出来,都足以让人兴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这是近年来电池发展的终极模式。

这样的电池制造成本更低,却能够满足更高需求的可持续性,以及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简单来形容就是能够花小钱办大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了解,孟颖试验了数百次,花了八年时间才取得了全球第一个突破。

现在成果落到了美国头上,现在无负极固态电池已经在美国投入了小量的生产。

据说能够通过15分钟的快充达到301wh1kg的能量密度。

对比之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压力很大。

第一杯羹可未必能够吃到一口了。

只能说中国如果把用来培养人才的力度跟手段,放在用来留住人才这一方面,没准中国能够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研究成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先的,唯独在对待人才这一方面标准远远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中国一大败笔。

什么时候才能够走出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这一个让人脸红的境地呢?

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资源的竞争,其中包括金钱,物,人才。

这些资源都是可以量化的,最能够带来资源创收的是人才。希望中国能够好好珍惜人才。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