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明朝都管辖到北极圈,我们离这个国力还差一些。史书记载,骨利干人来朝贡,说他们

代双随心生活 2025-01-05 16:58:14

唐朝明朝都管辖到北极圈,我们离这个国力还差一些。史书记载,骨利干人来朝贡,说他们肉还没有熟,太阳又升起来了。 当时唐朝君臣听了后觉得很神奇。 但是之后唐朝做的事情我反倒是觉得很神奇,因为完全不符合刻板印象里的中国人传统认知形象。 唐朝君臣听了这事后,既没有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也没有直接相信。 而是在全国进行了测绘实验计算。 最后得出结论:不仅骨利干人没有吹牛,而且根据实验推算,更靠北的地方,在夏季时,会出现极昼现象。 这篇实验论文也完整记录保留下来: 又按贞观中,史官所载铁勒、回纥部在薛延陀之北,去京师六千九百里。又有骨利干居回纥北方瀚海之北,草多百药,地出名马,骏者 行数百里。北又距大海,昼长而夕短,既日没后,天色正曛,煮一羊胛才熟,而东 方已曙。盖近日出入之所云。凡此二事,皆书契所未载也。开元十二年,太史监南 宫说择河南平地,以水准绳,树八尺之表而以引度之。始自滑州白马县,北至之晷,尺有五寸七分。自滑州台表南行一百九十八里百七十九步,得汴州浚仪古台表,夏 至影长一尺五寸微强。又自浚仪而南百六十七里二百八十一步,得许州扶沟县表,夏至影长一尺四寸四分。又自扶沟而南一百六十里百一十步,至豫州上蔡武津表,夏至影长一尺三寸六分半。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影差二寸有馀。而先儒 以为王畿千里,影移一寸,又乖舛而不同矣。 今以句股图校之,阳城北至之晷,一尺四寸八分弱;冬至之晷,一丈二尺七寸 一分半;春秋分,其长五尺四寸三分。以覆矩斜视,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四分。凡度分皆以十分为法。自滑台表视之,高三十五度三分。差阳城九分。自浚仪表视之,高三十四度八分。差阳城四分。自武津表视之,高三十三度八分。差阳城九分。虽 秒分稍有盈缩,虽以目校,然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枢极之远近不同,则黄道之轨景固随而迁变矣。 自此为率,推之比岁朗州测影,夏至长七寸七分,冬至长一丈五寸三分,春秋分四尺三寸七分半。以图测之,定气长四尺四寸七分。按图斜视,北极出地二十九 度半。差阳城五度二分。蔚州横野军测影,夏至长二尺二寸九分,冬至长一丈五尺 八寸九分,春秋分长六尺四寸四分半。以图测之,定气六尺六寸三分半。按图斜视,北极出地四十度。差阳城五度二分。凡南北之差十度半,其径三千六百八十里九十步。自阳城至朗州,一千八百二十六里百九十六步,自阳城至蔚州横野军,一千八百六十一里二百一十四步。北至之晷,差一尺五寸三分,自阳城至朗州,差七寸二分,自阳城至横野军,差八寸。南至之晷,差五尺三寸六分。自阳城至朗州,差二尺一寸八分,自阳城至横野军,差三尺一寸八分。率夏至与南方差步,冬至与北方差多。又以图校安南,日在天顶北二度四分,北极高二十度四分,冬至影长七尺九寸四分,定春秋分影长二尺九寸三分。差阳城十四度三分,其径五千二十三里。至林邑国,日在天顶北六度六分强,北极之高十七度四分,周圆三十五度,常见不隐。冬至影长六尺九寸,其径六千一百一十二里。假令距阳城而北,至铁勒之地亦十七 度四分,合与林邑与等,则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度四分,北极之高五十二度,周 圆一百四度,常见不隐。北至之龁四尺一寸三分,南至之龁二丈九就十寸六分。定 春秋分影长九尺八寸七分。北方其没地才十五度馀,昏伏于亥之正西,晨见于丑之 正东,以里数推之,已在回纥之北,又南距洛阳九千八百一十里,则五月极长之日,其夕常明,然则骨利干犹在其南矣。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 2025-01-06 13:42

    明朝连北元也没有征服,怎么可能到北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