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我国曾发生了两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潮,即“走西口”和“闯关东”。 这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移民的来源主要都是山河四省,二是这两次移民潮对加强内地与边疆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交流沟通,对稳固我国的边疆治理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光绪年间,山西、河北、陕西等地区的农民或商人越过长城沿线的杀虎口等关口,来到内蒙古和外蒙古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这就是历史上的“走西口”。 闯关东是指关内地区(山海关以西)的移民迁徙到关东(山海关以东,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的历史现象。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河北为主的关内人一直在往关东移民,在民国的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的数量便达到了平均每年48万人,总数超过了1830万,约占闯关东全部人口3700万的一半。 为什么要闯关东,走西口?我想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单凭内地的土地和农耕是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于是踏上了商贸和迁徙之路。 第二看是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较晚,而在清末民初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第三是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集中的时代,为了躲避灾难,寻求生存,于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移民。
在明清时期,我国曾发生了两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潮,即“走西口”和“闯关东”。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5-01-04 22:07:19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