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号,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

空空无畏谈 2025-01-04 19:19:02

1月3号,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不应该和中国搞竞争,因为根本赢不了,印度应当彻底放弃在制造业上的幻想。

(信源:环球时报——“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2025-1-3)

近年来,“下一个中国”这一耀眼的桂冠似乎被不少人扣在了印度头上。资本市场的热情加持,西方媒体的煽风点火,再加上一些印度精英的自我陶醉,似乎让人觉得印度的经济崛起触手可及,俨然成为未来的“亚洲之星”。

“印度将超越中国”、“印度将取代中国”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一度成为西方舆论的主旋律。毕竟,印度账面上的优势确实让人眼红:庞大的人口红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还有各种看似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条件。

这幅蓝图看起来十分诱人,仿佛印度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让人心酸。

正如俗话所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国经济的崛起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几十年工业化深耕的结果。从“世界工厂”到如今的全球经济引擎,中国模式的成功背后是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在支撑。

这些条件,对于眼下的印度来说,显然还差得很远。印度前央行行长拉詹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与其死磕制造业,不如扬长避短,专注于服务业,比如依靠旅游、信息技术外包等领域找到自己的路子。可惜的是,这样的冷静建议在铺天盖地的“印度崛起”声浪中显得格外微弱。

如果把经济比作一场比赛,中国已经跑了几十年,并且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反观印度,这场比赛它刚刚出发,却急吼吼地想着超过一个已经跑了好几圈的选手。拉詹的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他深知印度经济的家底。

与中国相比,印度最大的短板就是工业基础的薄弱。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制造业的发展就像盖房子缺了地基,看似热闹,实则经不起推敲。

更让人无奈的是,印度在其他关键领域也差得离谱。比如土地制度改革的停滞导致工业用地短缺,教育资源的不足则让劳动力素质难以提升。这些问题,都是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再说了,制造业的崛起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中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才从“世界工厂”成长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而印度却想跳过这个过程,直接复制中国的成功模式。这种想法,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

制造业的门槛非常高,光有劳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高效的物流体系,以及政策的引导和资源的倾斜。印度固然拥有大量年轻人口,但基础设施落后、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执行力不足,这些问题可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

更何况,越南这样的后起之秀已经在制造业加速追赶印度,甚至反超。印度的制造业还没追上中国,却已经被越南甩在了后头。

那么,印度到底该怎么办?拉詹给出了答案:与其在制造业上耗费精力,不如承认现实,专注于印度的服务业优势。数据不会骗人,印度服务业出口额从2005年的530亿美元增长到了2023年的3380亿美元,这一领域的潜力不可小觑。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外包、金融服务、旅游业等领域,印度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如果能把这些领域做大做强,印度未必不能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就该彻底放弃制造业。服务业和制造业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服务业的兴旺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制造业的壮大也能促进服务业的升级。印度需要的是一个更为务实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活在“取代中国”这样的幻想中。

就像一位经济学家说的,未来十年,即便中国的年均GDP增速只有2%,增长的总量也相当于再造一个印度。这种差距,岂是靠一时的热情就能弥补的?

更重要的是,印度需要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印度来说,教育、医疗、就业、扶贫,这些基本民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再漂亮的GDP数字也只是镜花水月。

试想一下,如果普通印度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又谈何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呢?任何一个经济奇迹的背后,都离不开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印度若想真正崛起,就必须以人民为本,而不是陷入“大国梦”的迷思。

0 阅读:1428
评论列表
  • 德合 10
    2025-01-04 20:28

    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伟人打好基础,啥都不是,他们树立的所谓圣人连中国教员的一根脚趾头都比不上,一个连工业化都没有完成的种姓农业国家除了想象力啥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