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医生介绍婴儿买卖#,“好意”不该是姑息的理由】据媒体报道,山西省大同市第一医院产科医生王某青涉嫌介绍婴儿买卖,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书显示,买方抱走婴儿后支付68000元,卖方母亲通过中间人收到41000元。王某青的行为构成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犯罪情节轻微,故决定不予起诉。
医务人员参与婴儿买卖,性质可谓恶劣,当然,检察机关认定其“情节轻微”,决定不予起诉,应该有充分的法律和事实依据,只是其中细节公众尚无法得知。现在,大同市已经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意味着公众有机会了解此案更多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本案中,涉事者以近乎做好事的口吻加以表达,似乎联系买家是在做善事。确实,买家做过输卵管手术,做试管婴儿也未成功,求子心切。而一些网友也认为,15岁产子,肯定无法抚养孩子,对今后的人生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此时若有人相助,应该感谢才对。这种认知牵连着复杂的社会情境和社会心理,所涉及未成年人问题值得深思,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加强自我保护也是急切事务,但这与打击和防范拐卖人口是两个层面的命题,不可混为一谈。为了帮助未成年人消解后患就将某些罪责加以美化,无疑是荒诞之举。
当前,买卖人口现象仍有发生。2024年10月,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反映,经过3个月的卧底,其目睹了一名“中介”在江苏江阴贩卖儿童的全过程。此事曝光后,舆论哗然。此前一些类似案例也显示,为了洗白这些被“收养”甚至被贩卖婴儿的身份,一些医疗机构人员甘当“助手”,提供相应资质。这些事例说明,拐卖人口犯罪之所以屡打不绝,和某些医疗机构人员甘做利益链条上的一员有着很大关系。而这类行为往往很隐蔽,不为外界所知。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针对案例一查到底,让所有涉事或涉罪者付出应有代价,还要举一反三,深挖线索,加大对拐卖人口犯罪的打击力度。
拐卖人口让众多家庭支离破碎,而某些所谓的“介绍收养”,其实也是以善良的名义粉饰违法犯罪底色。拨开迷雾,认清真相,保护每一个生命不被买卖,是社会的应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