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位老人向文管所,捐了一批普通古币,突然,有人却发现一枚“天统国宝”铜钱,激动大喊国宝,类似钱币2013年竟拍卖1280万! 1950年,一个晴朗的上午,四川绵竹县的文物管理所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这位老人名叫杨雁南,是东北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他衣着朴素,神情安然,提着一个略显破旧的布口袋,步履稳重地走进了文物所。 “先生,我想将这些家族传承的古币捐献给国家。”杨雁南打开布袋,语气中透着坚定。 工作人员连忙接过袋子,倒出了里面的铜钱。这些古钱币哗啦啦地洒在桌面上,光泽流转,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这是一批数量众多的古币,共计两三百枚,其中有些是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常见币种,也不乏一些颇具研究价值的珍品。 这批古钱币的出现源自于杨雁南的家族传承。他的三叔杨锐,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锐不仅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同时还是一位热衷于金石收藏的学者。他在世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古钱币,这些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也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锐被推上刑场壮烈牺牲,但他珍贵的文物藏品却得以保存,由家族后人代代相传,最终传到了杨雁南手中。杨雁南受家族影响,对文物怀有深厚的敬意,他将这些藏品视作国家遗产的缩影,决定将它们交由国家妥善保护。 在清点这些古币时,一枚特殊的钱币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枚铜钱虽带着岁月的绿锈,但纹路清晰,正面刻着“天统国宝”四个字,背面则是“蜀府宫钱”。字体遒劲有力,篆书的韵味让人眼前一亮。 经鉴定,这枚钱币属于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所铸。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自随州起兵,后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天统国宝”钱币可能是为表彰功臣而专门铸造的宫钱,其独特性体现在“国宝”这一称号的稀有性和象征意义上。 大夏政权的存续时间虽短,但其货币制度反映了政权稳定经济的努力。这枚钱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元末货币史的空白,也为研究大夏政权的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发现“天统国宝”的那一刻,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陷入了短暂的震惊和欢欣之中。负责鉴定的年轻人小张,仔细观察每个细节后,激动地说道:“这是稀世之宝!” 主任汪文静随后对这枚钱币进行了详细检查,并请来专家进一步确认。在场的专家们经过查阅史料和比对,确认这是一枚真实的“天统国宝”钱币,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杨雁南平静地看着众人热烈讨论,心中却涌动着深深的欣慰。他说道:“这些文物是家族传承,但我始终认为它们属于国家。只有交给国家,它们才能被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他的无私行为让现场所有人肃然起敬。 “天统国宝”钱币的发现不仅是文物管理所的一次意外之喜,更在社会上掀起了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讨论。这一事件被广泛报道,杨雁南的无私捐赠行为被宣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激励了更多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 文物管理所随后将这批古钱币进行妥善保存与展示,并组织专家团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天统国宝”成为了研究元末货币体系的重要资料,同时也被作为珍贵展品,向公众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63年后,“天统国宝”钱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013年,一枚品相良好的“天统国宝”在拍卖会上以1280万元的高价成交。这一价格刷新了当时古钱币拍卖的纪录,再次印证了其稀有性与文化价值。 这一高价拍卖事件激发了人们对古钱币收藏的兴趣,推动了古钱币市场的繁荣发展。公众开始更加关注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行动中。 从杨雁南的无私捐赠,到“天统国宝”铜钱的惊世发现,再到2013年拍卖会上的天价成交,这枚小小的铜钱串联起了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