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请示母亲,是否与先帝合葬。太后说:“不必,不要打扰先帝的清静”。乾隆就为母亲单独修建一座陵墓,可是没想到,陵墓修建完成之后,整整空置了41年,太后才下葬。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中,帝王与妃嫔的合葬具有深远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明朝统治期间,合葬更是被视为皇家最高规格的礼遇,象征着夫妻生前死后的永恒结合。 明宪宗成化年间发生的一件事,充分体现了合葬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当时三百位朝廷大臣为了让太后能与先帝合葬,在朝堂之上整整跪求了八个时辰,哭声响彻整个京城。 这场跪求最终感动了明宪宗,他同意了钱太后与英宗合葬的请求。这一事件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是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典故。 到了清朝,皇家合葬制度虽然得到了延续,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清朝统治者在继承汉族丧葬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满族的丧葬传统。 然而在清朝历史上,却有两位太后打破了这一传统。第一位是大清开国之君皇太极的妻子孝庄太后,她在临终前明确表示不愿与皇太极合葬。 雍正皇帝尊重了孝庄太后的遗愿,将其安葬在顺治陵的旁边,这就是后来的昭西陵。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议论,但也开创了皇家陵寝的新形式。 第二位选择不与先帝合葬的是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当朝臣们询问是否要在雍正帝的陵寝旁为她预留位置时,她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崇庆皇太后的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雍正帝的皇后乌拉那拉氏已经安葬在他身边,若要合葬就意味着需要屈居其下。 作为一位位极人臣的太后,她选择了为自己单独修建陵墓。 钮祜禄氏出身满州镶黄旗,父亲凌柱担任四品典仪官。十三岁那年,她被选入雍亲王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格格。 在雍亲王府中,钮祜禄氏的地位并不显赫。但一场意外的疾病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雍亲王胤禛患上时疫时,许多人都因害怕传染而避而远之。钮祜禄氏却主动承担起照顾的责任,日夜细心侍奉。 这段时期的照料让胤禛深受感动,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拉近。不久后,钮祜禄氏生下了四阿哥弘历。 雍正即位后,钮祜禄氏被封为熹妃,但在后宫中的地位依然不及皇后乌拉那拉氏和年妃。直到乌拉那拉氏和年妃相继去世,她才成为后宫的女主人。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乾隆即位之后。乾隆登基后,立即尊钮祜禄氏为圣母皇太后,赐予崇庆皇太后的徽号。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孝心,乾隆特意修建了寿康宫,作为母亲的居所。这座宫殿规格高贵,装饰考究。 乾隆不仅在物质上奉养母亲,更是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母亲的关心。他经常在处理完朝政后,就去看望母亲。 皇帝与太后的用膳时间也成为了一种固定的习惯。乾隆常常与母亲共进午膳,闲话家常。 在乾隆统治期间,每逢太后寿辰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这些庆典规模之大,礼数之繁,在清朝历史上都十分罕见。 乾隆还经常带着母亲出巡,让她欣赏大好河山。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举动。 为了让母亲能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乾隆还特意安排母亲迁居长春宫。这座宫殿位置优越,环境清幽。 在长春宫中,太后不仅可以享受儿子的陪伴,还能欣赏四季变换的美景。乾隆对母亲的这份孝心,在当时就广受赞誉。 钮祜禄氏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得十分惬意。她见证了乾隆朝的繁荣昌盛,也享受着身为太后的尊荣。 乾隆处理政务之余,总会抽出时间陪伴母亲,这种孝道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在乾隆统治期间,钮祜禄氏的生活可以说是荣华富贵的典范。她从一个普通的格格,通过儿子的孝顺,成为了一代显赫的太后。 1735年雍正驾崩后,乾隆按照惯例询问母亲关于合葬的事宜。崇庆皇太后婉言谢绝了与先帝合葬的提议,表示"不必,不要打扰先帝的清静"。 这个决定在当时的朝廷中引起不小的震动。但乾隆完全尊重母亲的选择,立即下令为母亲单独修建陵墓。 修建太后陵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选址到完工经过了严密的规划。这座陵墓的规格和布局都体现了崇庆皇太后的尊贵身份。 工匠们按照最高规格的标准精心施工,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这座陵墓不仅体现了清朝的建筑艺术,更展现了乾隆对母亲的孝心。 陵墓建成后,这座精美的陵墓整整空置了四十一年,直到崇庆皇太后驾崩后才投入使用。 在这四十一年里,崇庆皇太后始终住在宫中,享受着儿子的孝顺。她的选择打破了传统的合葬制度,也为清朝的丧葬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种独立陵寝的选择展现了清朝统治者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乾隆在位期间,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太后总是坐在最尊贵的位置,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1777年,崇庆皇太后在长春宫中安详离世,享年八十六岁。
孝庄死后与皇太极合葬不合葬轮不着雍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