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朱高煦当众要斩杀亲儿子朱瞻圻,朱瞻圻拧着头,怒目圆睁:“当初你杀了我

历史有小狼 2025-01-01 22:45:07

1424年,朱高煦当众要斩杀亲儿子朱瞻圻,朱瞻圻拧着头,怒目圆睁:“当初你杀了我母亲,现在又要我的命吗?”一旁的新皇帝朱高炽吓坏了,连连说道:“二弟,不可,不可啊!” 永乐二十二年,乐安王朱高煦站在文华殿内,面对着新登基的皇帝朱高炽,指着自己的次子朱瞻圻,要求处死这个"不孝子"。 朱瞻圻拧过头,目光直视着自己的父亲,说道:"当初你杀了我的母亲,现在又要我的命吗?"朱高炽连忙打圆场:"二弟,瞻圻年幼,不懂事,不必如此。" 朱瞻圻是汉王朱高煦的次子,但他的身世一直笼罩着重重迷雾。史料中对他的记载十分残缺,连最基本的出生年月都无从考证。 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皇族婚配制度。不仅儿子们的婚事要经过他的亲自安排,就连成年的孙子们也不例外。 这种制度下,朱高煦的兄长朱高炽的妻子张氏,日后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既当过皇太后又当过太皇太后的女性,也是朱元璋一手指定的。皇族的婚姻关系牵涉重大,绝非个人私事。 即便是王府中的妾室,身份也都来历不凡。明太祖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特意安排皇族与军中将领联姻。朱高煦的一位妾室郭氏,就是武定侯郭英的孙女。 这些出身名门的妾室,虽说嫁入王府就是王府的人,但背后都有强大的家族支持。朱高煦随意处死朱瞻圻的生母,却未见任何史料记载有人为此事质询。 随着朱瞻圻渐渐长大,他开始频繁向祖父永乐皇帝告发父亲朱高煦的不法行为。 永乐皇帝对这位孙子的举动既惊讶又愤怒。在传统观念中,"子告父"是最大的不孝之一,违背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 但是朱瞻圻的举动,却意外地影响了朱高煦的政治前途。永乐皇帝虽然在感情上更偏爱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二子朱高煦,但一个连自己儿子都管教不好的藩王,显然不适合担任储君之位。 这一时期的朱高煦正在为争夺太子之位而奋斗。永乐皇帝登基之初就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因为征伐漠北、营建北京等原因,常年远离京师,导致对太子的猜忌日深。 在永乐皇帝的严令和规劝下,朱高煦父子的关系表面上有所缓和。朱高煦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策略,开始表现出对朱瞻圻的关怀。 朱高煦转而将重心放在南京的势力经营上。他不愿离开南京太久,这种态度引起了永乐皇帝更大的警惕。 永乐十五年,永乐皇帝在正式迁都北京前,削除了朱高煦的两个护卫,并将其改封到靠近北京的乐安州。这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决定,既削弱了朱高煦在南京的势力,又将其置于朝廷的直接监控之下。 此时的朱高煦开始重用朱瞻圻,让他成为自己在京师的耳目。随着世子朱瞻壑在永乐十九年病故,朱高煦还时常暗示朱瞻圻关于世子之位的事情。 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永乐皇帝在第五次亲征漠北的归途中驾崩于榆木川。大学士杨荣秘密返回京师,将消息告知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局势:命令皇太孙赶往开平接管大军,调派驸马都尉沐昕掌管南京后军都督府,并派太监王贵前往南京监军。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瞻圻成为了父亲最重要的情报来源。他密切关注京师的动向,将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报告给父亲,有时一个晚上就能发出六七份密报。 然而朱瞻圻并不知道永乐皇帝已经驾崩的事实。等到朱高炽登基的消息传来,朱高煦依然在犹豫观望。此时朱瞻圻又送来最新情报,称朝廷已经准备派兵讨伐乐安。 这个消息让毫无准备的朱高煦不得不放下所有顾虑,前往京师朝见新天子。 朱高炽登基后,原本打算好好敲打一番这个不安分的弟弟。可是见面的情况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朱高煦竟然主动献上了自己儿子的罪证。 在文华殿内,朱高煦拿出了数十份朱瞻圻的密报,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朝廷要派兵攻打乐安的传言。朱高炽召来朱瞻圻对质,指出他散布谣言离间皇室兄弟的罪行。 面对指控,朱瞻圻不但没有认罪,反而揭露了父亲的种种恶行。朱高煦见状立即变脸,当众要求处死这个"不孝子",称连自己这个做父亲的都被他诽谤,更何况是皇帝。 朱高炽没有同意处死朱瞻圻,只是将他贬为庶人,发往凤阳守陵。 朱高煦安全返回乐安后,并未就此收敛。仁宗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驾崩,这让朱高煦看到了新的机会。在他看来,自己的辈分已经升级,或许能在新的局势中谋得更大的利益。 然而他低估了新登基的宣宗朱瞻基的手腕。宣宗采取了比自己父亲更为果断的行动,亲自率军前往乐安,一举擒获了这个不安分的叔叔。 宣宗对朱高煦的处置也比仁宗严厉得多。他并没有给朱高煦留下被囚禁终老的机会,而是很快就下令处死了这位叔父。 宣宗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政策。朱高煦的子嗣们,除了早逝的长子朱瞻壑和在叛乱前就死去的三子朱瞻坦外,其余诸子都在同一天被处死。 被圈禁在凤阳的朱瞻圻也未能幸免。虽然他曾经揭发过父亲的罪行,但在宣宗眼中,任何与朱高煦有关的人都是潜在的威胁。

0 阅读: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