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李小文
2014年4月18日,一张67岁老人的照片刚被上传至人人网就瞬间走红。
照片里的老人花白头发,蓄着胡须,一身黑衣,没有穿袜子的脚上穿着一双家常布鞋。他翘着二郎腿坐在桌子后面,正在念发言稿。
如果忽略掉周围的背景,只看这个人,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刚刚脱离贫困线的农民在宣读感谢信。
可他身边的发言牌上分明写着“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字样。
这种强烈的反差瞬间引起网友的兴趣,大家纷纷在搜索引擎里输入这位老人的名字。而他在科学网上开设的微博点击量超过400万次,冲上一周热门博客榜首位。
随着人们对他了解的加深,他的传奇人生也一点点被扒出来。
他常年穿40元一双的布鞋,却把120万科研奖金捐献给母校。他一生淡泊名利,却免费为华为代言。
他一天能喝一斤二锅头。可比这更厉害的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他是中国遥感之父,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填补了我国在遥感技术几何光学领域的空白。
他就是有“扫地僧”之称的布鞋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
李小文的传奇是从1947年开始的。
祖籍安徽贵池的他出生在四川自贡的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做工程师的父亲和从事会计工作的母亲使得李小文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之中。
但是父母亲太过忙碌,所以,4岁的李小文就被送进学校的大门。
在学校里,李小文属于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孩子。
他明明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却偏偏不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之后,他总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读“闲书”上,个子还不高就早早给自己挣下一副眼镜。
考试就更夸张了。明明试卷上的题目都会做,可李小文每一次的考试成绩从来都不会比60分高多少。
时间长了,细心的老师发现,李小文做试卷是算着答的。每一次,当他计算着可以得到60分之后,李小文就会马上交卷离开。即使没有办法提前交卷,他也不肯在试卷上再多写一个字。
当老师好奇地询问原因时,他的回答居然是:“我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考好成绩上。”
“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成了李小文考试的座右铭,他是切切实实地把这一座右铭贯彻到中学毕业的。
李小文
到了初中,李小文又开始热衷于“闯祸”。家里的旧物件、同学不要的坏文具都会被他拆得七零八落。
他甚至在自己的房间里专门给自己开辟了“实验室”。没有作业、又不看闲书的时候,他总是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专注地摆弄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零件。
1963年,16岁的李小文考取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进入大学之后,李小文虽然不再像之前那么招人恨,但他还是洒脱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必须完成的课业,他把读闲书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学校图书馆成为他最爱去的地方。
李小文
二十上下的年轻人总是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一直率性而为的李小文更是如此。
读书的过程中,如果不同意书中的观点,李小文就会毫不客气地怼回去。
其实,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李小文从来没有想过他的“仗义执言”会给自己惹来多大的麻烦。
一次在图书馆读书,李小文看到《评海瑞罢官》这篇文章。由于不甚赞同作者的观点,他就写了一篇驳斥的文章寄到光明日报社。
彼时的李小文还不知道,自己将为这篇文章付出怎样的代价。
李小文
后来因为受到小人的污蔑,李小文从城市来到农村工作。
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条件简直是天差地别,这样的事情搁在谁身上都够闹心的。李小文自然也不例外。
但李小文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这小小的苦难打垮?
相反地,他很快就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那个时候,李小文白天下地劳动,晚上看书,闲暇的时候就去摆弄村子里的机械设备。
一个话匣子、一台柴油机都可以让他研究很长时间。慢慢地,枯燥劳碌的农村生活愣是被李小文过成了实操课。
也是凭着这样练出来的机修手艺,李小文来到一家无线电厂当起了技术员。
李小文
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制度。
一直低调的李小文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考研。
消息传开,整个无线电厂炸了锅。
有人觉得,李小文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还要去考研,是看书看坏了脑子。
有人则认为,像李小文这样还想要考研,纯粹是异想天开。
只有少数人对李小文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支持,这其中就包括李贤文所在无线电厂的支部书记。
李小文
1978年,李小文顺利考取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他以自己的实力堵住了悠悠众口。一年后,他远渡重洋,走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那一年他32岁。
从此,李小文开启长达6年的异国求学之旅。
80年代的美国与国内相比肯定繁华热闹许多,但这与身处其中的李小文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他的生活里永远就只有两个主题:研究和读书。
对待科学知识,他严谨、细致,但仍旧不肯在考试上多花一点儿精力和时间。
在李小文的眼里,分数只是进入一所大学的敲门砖,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它放弃更有价值的东西。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除了做研究,李小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圣巴巴拉分校的图书馆里有一层专门用来存放东方小说。那里简直成了李小文的第二宿舍。
每一次去图书馆,李小文都拉着旅行箱,还回去一大摞书的同时,再借走一大摞书。
日子就在这样的单调与繁忙中走过。李小文先后获得地理学硕士、地理学博士以及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三个学位。
与此同时,他也在学术上取得不可小觑的成就。
他创建的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成功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系列”,被学术界冠以“20世纪定量光学遥感的里程碑”之名。
与他共同建立模型的艾伦·斯特拉勒比承认:“大多数时候,我只是李的发言人!”
能让同为科学家的合作者说出这样的话,李小文在学术上的造诣可见一斑。
李小文
而面对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出的优厚待遇,学有所成的李小文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
那个时候,中国的遥感技术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但这也挡不住李小文为国报效的决心。
回国之初,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以及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
这一次,一直信奉“60分万岁”的李小文变了。他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要用自己的决心和实力书写中国遥感史的新篇章,以此作为提交给祖国和人民的答卷。
1999年,李小文转战北京师范大学,并创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此后两年,他终于跨入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行列。
李小文
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是是我国遥感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急速迈进的十年。在这十年里,凡是涉及遥感技术的项目里通通都有李小文的身影。
正是这样的勤奋和坚持,才使得我国在多角度遥感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除了搞科研,李小文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他也希望,在自己的影响下,年轻的一代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教学中的李小文
李小文的课堂,总是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们折服于这个其貌不扬的院士的博学多才和独到的见解。而李小文信手拈来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总是吸引着每一位学生。
说起教育学生,李小文总是有很多让人佩服的教学理念。
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而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表达并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自己要做的,只是鼓励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当被问及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时,李小文总是这样回答:“他们只要愿意学,我都能教。”
是呀,在受教育这件事情上,本来就是人人平等的。
当然,面对不同的学生,李小文也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为了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他甚至会跟学生打赌。
所以,李小文的课堂总是最热闹的,有时哄堂大笑、有时激烈辩论,在这样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课堂上的李小文
衬衣、马甲、黑布鞋,这是李小文最常见的打扮。
不认识他的人绝对无法把这样一个衣着寒酸、干瘪瘦小的老头和中国遥感领域领军人联系到一起。他刚到北师大当教授的时候,甚至还闹出过被保安错认赶出校园的糗事。
但李小文却毫不在意这些。他在生活中随意自在,更像是一个孩子。
他会和学生一起出门旅游。平时待在家里的时候,他喜欢吃零食、看乱七八糟的狗血电视剧。偶尔,他也会去参加活动,却总是不改马甲、布鞋的标配。和老伴一起坐飞机的时候,他时还会枕着老伴的腿休息。
有时候,好友、同事也会到家里来拜访。什么年龄、地位,在大家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统统都被抛在一边,各执一词的时候吵得像乌眼鸡,说到痛快处又欢呼雀跃、抚掌大笑。
一天一天,李小文的头发白了,可在生活中的他始终活得像个孩子。
与学生合影的李小文
在网上爆红之后,很多网友夸他“一派仙风道骨,完全就是古龙笔下的侠士”。
更有人拿他和《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相提并论,称他低调、沉默却内有乾坤。
他们不知道,李小文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喝醉酒的时候更是自比令狐冲。
其实,仔细算来,无论是脾气性格还是嗜酒如命,李小文真的和令狐冲很像。
酒场上的李小文
从小生长在四川的李小文其实很早就会喝酒,只不过在父母、老师的严格管控下,也只是停留在会的层面上。
可之后的人生经历却让李小文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时代的意气风发,在农村无人理解的壮志难酬,异国求学的苦闷无助,然后是所有人殷切期盼的目光……
这一切的一切,深深埋藏在这个“少年”的心里,大约唯有美酒才可以排遣一二。
在别人的眼里,李小文绝对是嗜酒的。他的饭桌上,可以没有配菜、可以没有辣椒,却绝对不能没有酒的存在。
琳琅满目的酒品里,他独爱二锅头,据说一天至少要喝一斤。北京师范大学的院子里经常可以看见他摇摇晃晃的身影。
李小文
因为爱酒,李小文更是将酒装进茶杯随身携带,别人品茶,他就饮酒。
一次学生讨论会上,李小文把二锅头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带去。讨论的间隙,他请学生品尝。不知情的学生被辣地直转眼泪,李小文却一边幸灾乐祸地大笑,一边惬意地享受矿泉水瓶里的佳酿。
很多人都劝李小文保重身体。他自己也曾经尝试戒酒,但两三次失败之后,李小文也看开了,他的一生从来就是这样肆意随性,没有必要为着这样一件小事为难自己。
李小文葬礼
相反地,他总是嘱咐家人:“如果哪一天我倒下了,不要抢救,就让我无牵无挂地离开。”
听了这话,老伴总是嗔怪他胡说。
李小文也不强求,笑笑就不再多言。
可那有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2015年1月10日,这位为我国遥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因肝动脉大出血永远闭上了眼睛。
从此,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再也看不到他摇摇晃晃的身影;从此,人头攒动的教室里再也听不到他爽朗的笑声;从此,忙忙碌碌的研究所里遇到难题再也没有可以奔赴的人……
李小文基金成立仪式
李小文院士去世几个小时后,他常去的博客网站编辑部发文向李小文的离世表示哀悼,并宣布永久保留李小文的科学网博客。
2015年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并设立以李小文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该基金旨在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017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为李小文院士所雕刻的雕塑在校园里落成。
如今7年过去了,还有很多人经常登录李小文院士的博客。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老人:“世间再无扫地僧,向李小文院士致敬”、“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电子科技大学李小文塑像
是呀,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更多像李小文这样淡泊名利、积极进取、一心扑在科研教学上的人。
李小文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在自己从事的科研教学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付出的同时,他也收获着人生的乐趣。
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