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为了开荒生产,人们打开了北洋海军名将丁汝昌的坟茔。墓里出土一红一黑2

甜蜜游记 2025-01-01 12:47:21

1959年,为了开荒生产,人们打开了北洋海军名将丁汝昌的坟茔。墓里出土一红一黑2口棺木,黑棺残留3道铜箍痕迹。只见红棺葬着丁汝昌夫人,身体仅剩骨殖,口腔里含着一枚金环,胸骨上留2粒碧玉珠。 1895年初,中日甲午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1月20日,日本海军从威海卫荣成县龙须岛登陆,打响了威海保卫战的第一枪。 北洋海军水师提督丁汝昌临危受命,率军固守威海卫。威海卫地处山东半岛北岸,是清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基地,也是北洋海军最后的堡垒。 这场战役持续了二十余天。日军攻势凶猛,不断对威海卫发起猛烈进攻,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清军虽奋勇抵抗,但实力悬殊,难敌日军优势装备。到2月初,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船已损失殆尽,剩余舰只被困在港内。 丁汝昌的一生,与北洋水师命运紧密相连。他出身寒门,18岁时加入太平天军,后来投靠清军,在李鸿章麾下历任要职。 凭借着在北剿捻军中的优异表现,丁汝昌被授予正二品总兵,加提督衔,并获赐协勇巴图鲁称号。这段时期,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之后,丁汝昌一度选择归隐田园。但在李鸿章的邀请下,他又重新出山,担任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一职。 2月12日,面对即将陷落的威海卫,丁汝昌选择了以身殉国。在刘公岛的提督府内,59岁的丁汝昌与另外两位将领一同服毒自尽。 噩耗传来,丁汝昌的夫人魏氏悲痛欲绝。她随即吞金自尽,以殉夫君。夫妇二人的遗体被合葬在安徽省无为县严桥乡小鸡山梅花地。 1959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安徽省无为县严桥乡的晨雾还未散尽。小鸡山脚下聚集了十余名青年,他们手持铁锹、铲子,准备上山干活。 这群人对外宣称是去开荒造田,实则另有目的。他们的真实目标是山上那座已有六十余年历史的丁汝昌墓地。 生产大队的干部带头,一行人浩浩荡荡上了山。到达墓地后,他们发现这座墓的建造十分坚固,用糯米浆和石灰砌成的墙体异常牢固。 普通的铁锹铲子根本无法撬动墓室,最后不得不动用了炸药。随着一声巨响,尘土飞扬中,墓室被炸开了一个大洞。 墓中陈设并不奢华,最引人注目的是安放在正中的两具棺椁。一具漆成黑色,上面残留着三道铜箍的痕迹,这是丁汝昌的棺材。 另一具棺椁漆成红色,是丁汝昌夫人魏氏的安眠之所。打开棺椁后,众人发现两具遗体状况截然不同。 魏夫人的遗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殖。但在她的口腔里,依然含着一枚金环,胸骨上还留有两粒碧玉珠。 而丁汝昌的遗体却保存完好,身着朝服,头戴官帽,连眉毛胡子都清晰可见。在场的人见到这种情况,顿时惊慌失措。 有人提议用火处理,很快一把火点燃了丁汝昌的遗体。熊熊烈火中,这位北洋海军名将的遗体化为灰烬。 在这群年轻人中,还有一对姓沈的兄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父亲正是丁汝昌墓地的守墓人,却未能阻止自己的儿子参与盗墓。 盗墓第二天,那两具黑红棺椁就有了新的用途。当地的木工将杉木棺材板用雄黄熏过,制成了八条长板凳。 这些由死者长眠之所改造而成的长凳,被分散到了村子各处。而其他出土的文物,很快就被大队干部带到了县里。 在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是一双七星雌雄配身宝剑。这是光绪皇帝亲赐给丁汝昌的传家之宝,象征着皇帝对其功勋的肯定。 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最终只换来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被带回村里后,成了大队的公共财产。 那双珍贵的宝剑从此下落不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不仅是文物的损失,更是历史的遗憾。 对于丁汝昌的死后待遇,曾有野史记载说他被朝廷要求穿着黑色囚服入殓,棺椁三年不得入土。但从参与盗墓者的证词来看,这些说法并不属实。 当时在场的十余人都亲眼所见,丁汝昌身着朝服,戴着官帽,体面地躺在棺椁之中。这证实了清廷对这位殉国将领的尊重。 至于棺椁三年不得入土的说法,经过调查也被证实是误解。在丁汝昌的老家庐江县,有一种称为"厝"的丧葬习俗,即尸体三年后才入土为安。 这个习俗与朝廷的惩罚毫无关系。相反,清廷对丁汝昌始终保持着崇敬之意。在宣统年间,北洋水师的将士们甚至自发捐款,为丁汝昌修建了祠堂。 1959年的这场盗墓行为,不仅破坏了历史文物,更是对历史的亵渎。那些随葬品的流失,让后人失去了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0 阅读: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