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教南京知青如何栽种沙蒿
受访者供图
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的孙女乐乐在南京多了一群爷爷奶奶受访者提供
在广袤的内蒙古乌审草原上,蕴藏着一段相隔半个世纪、跨越三代人的感人故事。1968年,武冰、孙惠山等南京知青来到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插队落户,在热情善良的牧民巴音孟克、斯日吉宁布夫妇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融入当地生活。他们并肩治理毛乌素沙漠,结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8年前,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的孙女乐乐考入东南大学。武冰等南京知青对她关怀备至,这让在南京求学的乐乐多了十多个爷爷奶奶。
记者:闫春旭刘浏剪辑:万惠娟沙画:张庆恒
包装:黄娴马斌美编:冯晨禛刊头:李子佳
出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特别鸣谢: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南京市内蒙古商会
牧民知青并肩,沙漠变绿洲
乌审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南大门”,地处鄂尔多斯市西南端,全境深嵌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占据毛乌素总面积近三分之一。车辆刚进入县城,就看到“绿色乌审”的巨幅宣传标语。“沙进人退”变“绿进沙退”的背后,是广为流传的南京知青治沙故事。
1968年,11名南京知青被分配至布日都大队,斯日吉宁布当时是大队领导成员。当地牧民与南京知青们一起放牧、剪羊毛、干农活,教他们学会骑马,晚上也常常与知青挤在同一个炕上睡觉。
在阿贵希里小队插队的南京知青孙惠山回忆,乌审召公社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一个大队,1969年,乌审召全公社掀起了“治沙造林、改造草原”的秋季大会战。武冰回忆说,毛乌素沙地中地势低、涵水多的地方会长有沙蒿,当时的治沙方式就是集中人力从沙蒿密集的地方挖掘出一部分移栽到明沙梁上,“虽然这种栽种方法成活率不高,但是每年栽种的沙梁上总会有一片绿地长出来。”
据武冰介绍,当时荒沙梁上根本没有路,仅靠人用两根绳子背沙蒿。知青起初不会背,斯日吉宁布就给他们做示范。“斯日吉宁布非常能吃苦,带领大家一起治沙、打井,她当时就是我们南京知青改造沙漠、建设草原的标杆。”孙惠山说。
牧民孙女多了群爷爷奶奶
巴音孟克和斯日吉宁布的孙女乐乐,高考成绩超过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系少数民族生录取线,但她最终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这让乐乐的父亲斯日古楞愁坏了,“南京那么远,我多久才能去看望孩子一次?”
巴音孟克笑着说:“当年在我们这一起干活的有几个南京知青,我们关系特别好。”斯日古楞听后欣喜万分,迅速和孙惠山、武冰等南京知青联系,没想到对方立马答应下来,“照顾草原上来的娃娃,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嘛。”
就这样,乐乐多了十多个南京爷爷奶奶。孙惠山和武冰怕乐乐在学校寂寞,经常在周末和节假日邀请孩子到家里吃饭,带她游玩南京的景点。2018年冬天,武冰生病住院,乐乐知道后马上带着牛奶和水果来看望。
乐乐说:“南京的爷爷奶奶们对我特别好,我在南京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特别感谢南京的爷爷奶奶们和他们的家人,一次次将我从自己划定的‘小圈子’中拉出来,让我接触更多的人,体验更多的事情。”目前,乐乐虽然在美国从事建筑相关的研究,但与南京知青“爷爷奶奶”们的联系依旧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