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考古学者一直在寻找夏朝的都城。良渚古城遗址在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乐乐旅途点滴 2024-12-27 13:28:26

中国的考古学者一直在寻找夏朝的都城。良渚古城遗址在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确的证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 1959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中二里头遗址的重要考古新进展为揭示史前与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发展脉络再添新证,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更深入。实证了距今3800年前后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我们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就可以看到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它由2000多片厚度不足1毫米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巨头蜷尾,曲伏有致,跃然欲生,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龙身配有铜铃,内有玉石铃舌,当时铜铃还呈古铜色,与蓝绿色的松石交相辉映,可以想见持有者的气派。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早期龙的象征,有可能装饰在旌旗之上,也有人认为龙形器是权杖的龙牌。 龙形器中间的铜铃或许对应了《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记载。绿松石龙形器的头向、腰铃及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都有特殊寓意!“头向西北”寓意飞向天宫,“尾向东南”代表腾跃升天,是中国古代“乘龙升天”观念的最直接反映。 铜铃好似可传达神灵的告示,这说明巫师在祭祀或做法时可暗中摇动绿松石龙形器,使铜铃发出声响以传达祖先神灵“再三告示”的旨意,这就是绿松石龙形器腰间系以铜铃的原因,绿松石龙形器尾端下方的绿松石条形饰则是田地的象征。 夏绿松石龙形器在我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也是因为想证实1毫米的绿松石到底会不会透光,这次特意从侧后方进行了观察,果然绿松石是会透光的!足以见证3800年前古人极度发达的玉器宝石加工工艺和青铜镶嵌工艺。 随着中原王朝的社会资源文化整合,各地具有多源性、地缘性特征的新石器时代的“龙”形象逐渐规范划一,并逐渐抽象化和神秘化,最终以兽面形象固定下来,成为王室贵族礼器或威权物品最重要的装饰主题之一。 总之无论是何种用途,夏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都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可谓“超级国宝”里的VIP!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