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0.6%,是半年以来的最快增速。极端天气导致了食品成本上升,通胀回升更多是供给端(食品供应受影响)而非需求端(消费增加)驱动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般反映生产端的价格变化。通缩通常意味着生产成本或出厂价格下降,这往往是经济疲软的信号。
极端天气在8月给农业造成了重大打击。国家媒体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因自然灾害受损的农作物总面积达146万公顷。这种规模的农业受损导致了农产品供应减少,进一步推高了价格。通胀的上升不仅仅是经济内生性需求,而是外部不可控因素(如天气)的短期影响。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8%,与7月份的涨幅持平。
另一方面,非食品价格的通胀率却在下降,8月仅为0.2%,相比7月的0.7%有明显回落。除了食品领域,其他消费领域的价格压力较小,甚至可以说内需疲软,市场消费能力未能强劲复苏。尽管CPI出现了上涨,但这种上涨幅度低于市场预期,并没有足够强劲的信号去消除市场对于通货紧缩的担忧。通货紧缩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持续下降,反映出需求不足和经济放缓。
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燃料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是衡量经济中更稳定价格变化的重要指标。8月份的核心通胀率仅为0.3%,为三年半以来的最低点,且低于7月份的0.4%。核心通胀率的下降表明整体消费需求依然疲软,非食品和燃料类产品的价格压力非常小,经济中的基本需求尚未显著复苏。
消费者通胀指数(CPI)的月度变化显示,8月份环比上涨了0.4%,虽然上涨,但低于7月份的0.5%,也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5%,虽然存在一定通胀压力,但整体价格上涨速度较为缓慢,消费市场的动力不足。
中国前央行行长在上海外滩峰会上表示:敦促各方采取行动应对通货紧缩压力。通过发行超长期国债,即约41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旨在支持设备升级和促进消费品换代。然而,这些措施在刺激消费者信心方面效果不明显。7月份国内汽车销量连续第四个月下滑,消费需求依然低迷。财政政策虽然出台了,但其效果需要时间才能显现,目前的经济依然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
8月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为四个月来最大降幅,这比7月份的0.8%降幅更为严重,也低于市场预期的1.4%降幅。鉴于当前经济疲软,全球券商已经将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至低于5%,这低于官方目标,反映出市场对未来经济表现的悲观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