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张学良软禁结束后,和妻子赵一荻去美国看望儿女。可没待几天,他就对妻子说,我要去纽约见一个女人,你不能去。妻子听后,也没多说,点头默许。 1991年,91岁的张学良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经历了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都被囚禁和孤独所侵蚀。 当他终于获得自由,踏上美国的土地时,迎接他的不只是久别的亲人和朋友,还有深埋心底的一段情感。 张学良和妻子赵一荻首先抵达旧金山,与女儿张闾瑛一家团聚。在长途飞行后的头几天,他显得格外兴奋,像个年轻人一样话语不断。 他戴着一顶法式便帽,眼镜后透露出久违的轻松神色。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囚禁的地方,真正感受外界的自由。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天后,他突然对赵一荻说:“我要去纽约见一个女人,你不能去。” 赵一荻沉默了片刻,没有追问,没有反对,只是点了点头。这一举动并不意味着她不在意,恰恰相反,她非常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张学良要去见的女人,便是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蒋士云。 这位“北京四美人”之一,早在1927年就与张学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蒋士云年仅15岁,聪慧伶俐、容貌出众,她的父亲是北洋政府的外交官蒋履福,曾驻比利时、意大利等地。 因为家庭背景显赫,蒋士云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精通英法双语,谈吐优雅,举止大方。那时的张学良,26岁,刚刚在军政界崭露头角,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两人的初遇是在北平的一场社交宴会上。蒋士云作为父亲的陪同,与张学良见面。彼时的蒋士云只是一个青涩的少女,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东北少帅一见倾心。 而张学良对她的美貌和谈吐也颇为欣赏,尽管两人当时没有太多深交,但这段相识却在蒋士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情感的种子。 三年后,蒋士云与张学良在上海再次相遇。此时的蒋士云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举世无双的名媛,张学良也愈发成熟和迷人。 两人开始频繁往来,蒋士云迷恋张学良的风度,而张学良也对蒋士云的优雅和才华心生好感。 他们用英语书信往来,感情逐渐升温。张学良甚至将诗《雪梅》赠与她,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倾慕。然而,他们的感情注定无法成就。 张学良身边有正室夫人于凤至,还有为了爱抛弃一切的赵一荻。他无法给蒋士云一个承诺,而蒋士云也不愿成为这段关系中的第三者。 为了成全张学良,也为了成全自己,蒋士云选择远赴欧洲继续学业,试图斩断这一段感情纠葛。 命运却并未停止对两人的牵绊。1932年,蒋士云在欧洲邂逅了贝祖贻。这位比她年长19岁的银行家,虽然经历丧妻之痛,还要抚养六个子女,但却以温柔和成熟赢得了蒋士云的芳心。 两人在巴黎注册结婚,婚后定居于上海,蒋士云成为了贝聿铭的继母。尽管她的生活因庞大的家庭责任变得繁忙,但她始终以智慧和耐心维系家庭的和谐。而她对张学良的感情,虽然深藏于心,却从未完全消逝。 1936年,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被蒋介石软禁,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此时,蒋士云依然没有忘记他。她通过丈夫的关系,冒险探望了张学良,为他送去慰藉。 多年后,在1979年,她甚至专程从美国飞往台湾,与张学良秘密会面。那一场短暂的相聚,既是朋友之间的关怀,也是未竟感情的一次重温。 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后,他再一次决定与蒋士云见面。这一次,他不再是被软禁的“犯人”,而是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 带着这样的心情,张学良抵达纽约,住进了蒋士云位于曼哈顿的豪宅。他们度过了整整三个月的时光。 在这三个月里,蒋士云为张学良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她带他去跑马场看赛马,去教堂参加礼拜,与老朋友叙旧聊天。 甚至还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九十岁寿宴,邀请了四百多位中美各界人士出席。宴会上,张学良精神焕发,他即兴赋诗调侃自己:“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这句风趣的诗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鼓掌欢笑。 这段时间,是张学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自由和愉快的时光。在蒋士云的陪伴下,他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忘却了过去的种种羁绊与压抑。 然而,远在旧金山的赵一荻并没有放下心。三个月后,她亲自来到纽约,接张学良回洛杉矶。这一别,成了张学良与蒋士云的永别。 蒋士云晚年曾感慨:“他离开台湾后,我再也联系不上他。都这个年纪了,还怕什么?”这句话中既有无奈,也有深深的遗憾。 晚年的张学良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情感时,曾说:“于凤至是夫人,赵一荻是妻子,贝太太是女友,最爱的人在纽约。”这句评价,道出了他一生中三位重要女性的不同地位。而蒋士云,或许正是他心中那一抹无法忘怀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