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奶酪是世纪骗局 奶酪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早期因羊更易驯化饲养,所以那时的奶酪多由羊奶制成。而羊会在体内将草中的 β- 胡萝卜素转化为无色的维生素 A,所以羊奶奶酪通常是白色的。直到 14 世纪羊毛产业兴起,羊更多地被用于生产羊毛,牛奶奶酪逐渐取代羊奶奶酪,因牛奶中的 β- 胡萝卜素能保留在奶酪中,所以牛奶奶酪多为黄色。
19 世纪 50 年代奶酪制作进入工业化时代,牛奶供应不足,一些作坊和工厂为了利益,先把牛奶中的脂肪捞走制作黄油,再用剩下的脱脂牛奶制作奶酪。由于脱脂牛奶制作的奶酪颜色变浅,制造商便开始添加色素让奶酪保持黄色。最初,制造商从植物中获取天然色素,如胡萝卜中的 β- 胡萝卜素、万寿菊中的叶黄素、藏红花中的藏红花酯等,但叶黄素染色不稳定、藏红花价格昂贵。15、16 世纪,源自红木种子的胭脂树橙被发现,它廉价且染色效果稳定,被广泛应用。19 世纪 70 年代,化学公司研制出专门用于黄油和奶酪的人造色素,如颜料黄 AB 和颜料黄 OB,因其价格实惠、染色效果好,也得到了奶制品制造商的青睐。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消费者形成了 “奶酪就是黄色的” 这一固定认知。有研究表明,特定食品的颜色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意愿。以橙色切达奶酪为例,多数参与者表示更喜欢橙色切达奶酪,尽管他们认为白色切达干酪更天然,但还是更愿意购买橙色的。因此,制造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期待,继续使用色素让奶酪保持传统的黄色或橙色,甚至将染色作为区分产品、打造品牌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