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玉圆
编辑|程言 李亚飞
左手提着竹篮,右手麻利地摘下红苋菜,李姐转身走向丝瓜棚,连衣裙摆甩出椭圆,粗长辫子轻微跳跃。
在四川省巴中市的光雾山民宿圈,58岁的李姐是新锐的代表。她坐拥连年轻人都艳羡的生活——在依山枕河的小院里种菜、种花、养猫、养鱼。
闲适的表象掩盖不了她进取的雄心。抢抓巴南高铁通车的契机,她紧锣密鼓地增设客房,原有的7间“河景房”早已兜不住从天南地北涌来的“泼天流量”。
首通高铁的巴中,地处四川东北角,位于“西部十大城市前三”重庆、成都、西安的“几何中心”,正满载着千千万万铆足干劲的李姐们奔赴新征途。
6月27日,巴南高铁D5133次首发动车通过恩阳河特大桥。(付海旭/摄)
按下快进键乘着缆车,沿着索道,向上攀升,近六百米的海拔落差,不足十分钟就能到达。10月的光雾山像被大自然不慎打翻了调色盘,红得美艳、黄得璀璨、绿得盎然,高低错落,浸染千山。缆车犹如一叶扁舟行驶在色彩斑斓的海洋里,让乘坐者不禁感叹“中国红叶第一山”名不虚传。
工作二十余年之久,光雾山旅游景区管理负责人杜曦见证了游客上山方式的变迁。
“最初就靠两条腿,后来有了观光车,现在多了索道,运力每小时可达到2000人。”他说。
随着2024年6月27日巴南高铁正式通车,光雾山的客源地发生明显变化。原本游客多来自四川省内的周边城市,如今从成都甚至省外而来的游客更多了,整体较之前同比增加近一半。游客到达巴中东高铁站后,可乘约两个小时的直通车,到达光雾山游客中心,再转坐缆车上山。对比以前靠自驾或跟团游,便捷了不少。
从缆车出来,拾级而上数百个台阶,走上环山的绝壁栈道,一侧是久经风割雨凿的笔直石崖,从石缝间挤出的孤树野草让人直击生命的力量,另一侧是仿佛插入云霄的起伏群山,蒙着雾气时神秘而迷人,沐浴阳光时明媚而飒爽。下过阵雨不久,残留的水滴顺着枝叶滴向青苔,又从青苔滑落岩石,因植被茂密,本该轻微的滴水声竟汇聚为淙淙的流水声。
被誉为“四川盆地北缘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的光雾山,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红豆杉、巴山水青冈等珍稀植被沿途可见,黑熊、猕猴等野生动物纷纷在隐秘的角落里扎根。
光雾山旅游景区内层林尽染的红叶。
杜曦珍藏着一段小黑熊偷吃蜂蜜的视频,他对栖息在光雾山上的生灵既敬畏又喜爱,“这边的变化很大,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
对工作情有独钟的还有李姐。庭院里的紫薇花、胭脂花、天竺葵等开得灿烂,花下的白猫慵懒地翻了个滚,身穿花式长裙的李姐靠着竹椅,扇着蒲扇,等着清风。如此悠然自得,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我的一生,都没走出大山。”李姐追忆道。从教师进修学校毕业踏入家门时,李姐看到因肩周炎而抬不起手臂的母亲躺在火塘旁,蓬头垢面、衣服脏乱,弟弟们围着母亲,手足无措。
为给母亲治病,她将全家从山里搬到镇上,临走时借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一番。为解决一家的生计,她一边在镇上初中当语文代课老师,一边烤酒和卖酒。早在本世纪初,她就敏锐捕捉到当地发展旅游的机会,率先开了餐馆并拉起“光雾山十大碗”的横幅。
李姐做菜坚持只用葱、姜、蒜、盐四种调料,地道的农家菜捕获了顾客的味蕾。餐馆的生意异常火爆,顾客为能早点吃上饭,主动帮忙收拾碗筷、擦拭桌面。赚到第一桶金的李姐,在镇上临街处买了一块地,建起楼房,一楼做餐饮,二楼以上为住宿。
“做餐饮或民宿,不是煮一顿饭、放一张床那么简单,你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怀,让人来了之后忘不了,心里有一个靠岸的地方。”李姐始终这么想,也这么做。
儿子结婚后,李姐将“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找了一处与原址隔河相望的庭院改造成民宿。从房间的落地窗望去,河水从左往右奔流而下,挟裹着阳光的碎金,冲刷着嶙峋的怪石。由旧门板改成的桌子、包着蓝印花布的灯罩、淘来的大理石茶杯……珍爱旧物的李姐将情趣和巧思都融入房间的布置中。
打理院子里植物的李姐。
从一穷二白到富足盈余,李姐的逆袭正是无数巴中人实现精彩蝶变的一个鲜活缩影。
年幼时,李姐跟着母亲从山里到镇上赶场,要走整整一天。
“我当时特别羡慕住在街上的人,望着人家的窗户,我想要是能在这里有一栋房子该多好,就不用再走那么多路回到山里去。”这样朴实的想法激励着她奋斗。
如今,李姐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她能熟练玩转抖音等社交平台。巴南高铁的开通,让她的那些“想来却嫌麻烦”的粉丝有了出发的新动力。“河景房”供不应求,李姐只能增设新房,同时提升庭院的内外部环境。“一半烟火,一半诗意,就是我想要打造的民宿。”
对沿线居民而言,巴南高铁的开通,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90后的许丹家住巴中,今年考入南充市的一所师范院校,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两地奔波成为生活常态,但不足一个小时的高铁车程让她直呼“太方便了”!对比以前坐大巴车、火车甚至自驾的耗时费力,许丹感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得到极大的解放。
深刻感受到巴南高铁开通带来变化的,无疑还有巴中的企业。四川伍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巴南高铁所有站点的室内照明,以及巴中东站的站前广场配套灯光设计。
作为建设者的它,也是受益者。据该公司总经理杨林介绍,巴南高铁的开通,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差旅成本,也增强了客户到厂参观的便利性,更为公司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投资吸引力。
从巴中东站到南充北站,像一条蜿蜒长蛇的高铁路线,是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流通“血管”,让革命老区巴中正式融入成都与重庆的“两小时经济圈”,为其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注入新动能、绘制新图景。
行驶中的巴南高铁。(付海旭/摄)
老树开新花若把时间线拉长,巴中的变化早已发生。吃苦耐劳的巴中人日复一日地将当地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位于北纬31度的大巴山南麓,巍峨的青山、缭绕的云雾、盘曲的溪流形成了“九湾十八包”的独特地貌和温润气候。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的巴中通江银耳是天、地、树、人共育的结晶。
通江银耳科研所高级农艺师张传锐为选育银耳耗费了大半生的心血。每年五月至九月,徒步两三个小时到不同海拔的深山野林,采集理想的银耳标本,是他的常规动作。
他有时在山里苦苦寻觅四五天也找不到合适的标本,即便找到了,带回实验室后选育出的菌株,也不一定是期待的目标品种。
困难摧毁不了他和团队的科研热情。在他们的努力下,更优质的银耳品种得以认定和选育,产量比上世纪90年代提升了5%-10%。
据通江银耳科研所副所长侯华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通江银耳已经渗透到食品饮品、美容化妆品、药品保健品等行业,从初级农产品变身为有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密钥。侯华与团队就研发出了一款48度通江银耳酒,瓶盖一拧,清香飘逸。
好山好水也让巴中成为白酒的重要酿造基地。以小角楼和江口醇为代表的巴中平昌白酒,正朝着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和产业化发展。
全国劳动模范、四川小角楼酒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主任陈刚,用二十余年的时间推动多品种、多瓶型的白酒灌装从纯手工到自动化的三轮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这辈子我就做一件事,即把白酒品质做优、市场做强。”
在本土传统产业开出时代繁花的同时,外来的多元业态相继落户巴中。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出产微型马达的中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攻治漏修缮的四川正大未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从工业到服务业,巴中将产业兴市作为解答发展命题的关键。
平昌县华油中蓝清洁能源产业园区。
2024年,巴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将规模化发展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五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文旅康养、现代农业两大优势产业,联动发展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三大支撑产业,构建“5+2+3”产业体系,并围绕产业发展再细分,优先发展18个细分赛道,快速提升巴中产业的标识度和竞争力。
不止于以产业项目为引擎驱动巴中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细微的社会肌理上,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革新,也早在这片热土上轰轰烈烈地开展。
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用地拆迁安置,推动了巴中平昌“驷马水乡”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从高空俯瞰,白墙青瓦、飞檐翘角的独栋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绵延百里的水杉整齐排列在公路两侧形成“森林长廊”,新居、绿树、碧水、青山交织成一幅唯美的生态画卷。
平昌县驷马水乡。
位于驷马镇双城村的“巴山美村·父亲原乡”,是画家罗中立的知名油画《父亲》的诞生地。从房梁垂落的长条画布上,手写着村民的感悟随笔。
其中,周明礼写道:“我没有文化/写不出来啥子诗/但是我有锄头/或许我种的果实/能让别个写出诗来。”
邓大洲写道:“你对土地使出多大力气/土地就会为你结出多少果实。”
吴胜写道:“一生不停地奔跑/都是为了让儿孙们能看到山外面的世界。”
村民对生活的企盼随着乡村更加宜居宜业,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黄泥灰瓦、木门花窗的川东北传统民居的外壳,包裹着风情万种的室内装修设计,“美村”的民宿被网友戏称为“拥有五菱宏光的外壳和玛莎拉蒂的内饰”,入住宛如“开盲盒”,穿过竹编糊上泥巴的斑驳墙壁,走进轻奢古典的西域风房间,推窗可见柚子挂枝头,静心可闻鸟叫与蛙声。
同样以川东北传统民居为文化载体的恩阳古镇,在近年来愈发欣欣向荣。河畔树下,木桌竹椅,三五好友,聚饮坝坝茶。漫步于一公里的石板长街,左侧是微光粼粼的河水,右侧是仿古设计的林立茶馆。据恩阳古镇管委会副主任苟中介绍,这条米仓古道文化街原是村民养殖排污的脏乱地带,经改造后焕然一新,深受游客青睐。
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恩阳古镇,衔接米仓古道,对接陕渝物流,曾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一度坐拥“小武汉”或“小上海”的美誉。古镇内有18条老街星罗棋布,589栋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保留完好。
巴中市恩阳古镇。
自2018年起在古镇开麻辣烫店的杨大哥,见证了古镇的显著变化。“人流量多了,业态丰富了,环境也变美了,就像公园一样。”
对乡村变公园深有同感的,还有南江华润希望小镇的工作人员淳磊。席地而坐,面前摆个小竹凳,放着电脑和打印机,饿了就用开水冲泡面。当年拆迁安置时打印协议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
晃眼间,小镇上的132户、411人都住上了带有小青瓦、斜屋面的传统川东北民居风格的独栋别墅。村民们还拥有党群服务中心、龙泉书院、张氏宗祠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米兰花酒店、希望茶庄、甲鱼养殖基地、乡村餐厅等产业配套设施。
变化飞快,日新月异。巴中不仅注重产业的发展,也重视环境的宜居,在“小步快跑”的进击中,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从深山里铺就一条振兴的新路。
迈向新征途寻求发展出路,是巴中持续进化的永恒主题。在崇山峻岭间,织就交通基础设施这一“经济动脉”,让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奔向更远方。
翻开巴中的交通建设史:1994年,第一条货运铁路通车;2010年,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2012年,第一条客运铁路投运;2019年,第一座机场正式通航;2024年,第一条高铁开通……这些交通工程的竣工及投运,是一座座跨时代的里程碑,是巴中人攻克自然屏障、实现自我超越、打破发展瓶颈的见证。
巴南高铁的开通,将巴中到成都的运行时间大幅缩短至约145分钟,连接起15个航点城市、7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形成“空铁公”三位一体的新格局。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汉中的巴中再次成为巴蜀之地的重要交通门户。
随着交通“朋友圈”的扩大,光雾山、驷马水乡等旅游佳境,恩阳古镇、南龛石窟等文化胜地,将喜迎八方游客;巴山背二歌、翻山铰子、巴中皮影、薅秧歌、巴渝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广传文史魅力;清甜的通江银耳、鲜嫩的南江黄羊、清脆的大碗酥肉、轻薄的提糖麻饼,将抓住更多人的胃。
穿越历史的迷雾,英勇善战的巴国、能歌善舞的巴人、刚毅雄健的巴风,徐徐在眼前展开;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发生,刘邦屯兵牟阳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张飞擒严颜拒曹操;久负盛名的文人墨客都曾到此一游,名单上不乏李商隐、杜甫、王勃、岑参、陆游等大诗人。
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的巴中,有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曾经,巴中儿女为民族解放之路抛头颅、洒热血、铸忠魂;而今,接过先辈的旗帜、传承先辈的遗愿,在走向高质量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巴中人追逐梦想、续写荣光。
通江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守拙抱朴、行稳致远、后发赶超的巴中,正乘上高铁的春风,迈向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的新征途。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