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大汉奸张景惠走进战犯管理所,却看见同为汉奸的儿子穿着军装站在门口。他很困惑,立马问:"你明明也是汉奸,为什么不用进去?"儿子不屑地推开他,怒回一句话,张景惠直接心凉! 1950年8月1日,一列从苏联开往中国的列车缓缓驶入绥芬河车站。这趟列车上最引人注目的乘客,是曾担任伪满洲国"总理"的张景惠。 在绥芬河车站,苏方的押解人员将张景惠移交给了中方工作人员。此时的张景惠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看上去疲惫不堪。 经过几天的转押,张景惠最终被送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当他走下囚车时,远远望见一群身着军装的管理人员正在等待。 让张景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群管理人员中,竟然有一个让他无比熟悉的面孔——他的小儿子张绍纪。这个曾经被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儿子,此刻正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站在战犯管理所的大门前。 张景惠下意识地喊了一声:"绍纪!"他快步向前走去,却被两旁的警卫制止。在他的印象中,儿子一直都在他身边,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你怎么会在这里?"张景惠的声音中充满了困惑,"你不是和我一样......"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儿子冰冷的眼神打断。 "我叫张梦实。"儿子平静但坚定地说,"我从来就不是你的帮凶,我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将张景惠打得晕头转向。 张梦实面无表情地看着父亲,公事公办地说:"张景惠,请跟我们走。" 就这样,曾经显赫一时的伪满洲国"总理"张景惠,在自己亲生儿子的带领下,走进了战犯管理所的大门。 从此,张景惠开始了他在战犯管理所的改造生活。而他的儿子张梦实,则以管理人员的身份继续为新中国工作。 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要从张景惠早年说起。出生于辽宁台安县的张景惠,原本只是一个靠卖豆腐为生的小商贩。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张景惠抓住了一个机会,成为了当地保险队的队长。不久后,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贵人——张作霖。 凭借着对张作霖的忠心,张景惠一步步爬上高位,先后担任奉军副司令、察哈尔都统等重要职务。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后,张景惠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面对日本侵略者,张景惠没有丝毫反抗,反而第一时间投靠了日本人。在哈尔滨,他带头成立了"维持会",帮助日军轻松占领了这座城市。 1932年,当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时,张景惠积极投靠,很快就当上了伪满洲国的"总理"。从此,他彻底沦为了日本侵略者的走狗。 就在张景惠沉浸在权力和荣华富贵中时,他的小儿子张绍纪却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1922年出生的张绍纪,从小就因父亲的身份备受歧视。 同学们都知道他是"汉奸的儿子",没人愿意和他玩。这些现实让年幼的张绍纪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要承担父亲的错误? 在这种困惑中,张绍纪接触到了《家》《春》《秋》等进步书籍。这些书籍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1940年,张绍纪争取到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 从此,这位"汉奸之子"开始了自己的地下工作。他利用父亲的身份,搜集了大量重要情报,其中包括关东军南下的重要军事情报。 1943年,张绍纪回到伪满洲国,以"汉奸之子"的身份继续潜伏。他利用参加各种社交场合的机会,收集情报,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日本投降后,张绍纪又以俄语翻译的身份,为苏军提供大量情报,帮助维持当地治安。然而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也一度被苏军关押。 1950年后,父子俩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相遇,成为了他们各自人生的转折点。张景惠开始了他的战犯改造生活,而张绍纪则正式改名为张梦实,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战犯管理所里,张景惠经过思想改造,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在一份自白材料中写道:"感谢政府对自己的宽大,感谢政府给自己的子侄一条出路。" 1959年,张景惠在战犯管理所病逝,享年88岁。 相比之下,张梦实的人生轨迹则完全不同。1956年,他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为了纪念这个重要时刻,他特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梦实",寓意"梦想实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张梦实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先后担任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日法系系主任,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国家的外交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事情不值得宣传,大义小节并不矛盾。
从另一方面说,没有他老子的身份估计也去不了留学更获取不了那么多情报,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家小孩饿死夭折的也不少。
后面呢……
那时候无数人满怀热情建设新中国,中国人还是爱国的多,其它民族不如我们
老家伙沾儿子的光
不幸也甚幸!
50还是56年改名叫张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