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前往我国台湾的

小张的社会 2024-12-23 15:02:55

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前往我国台湾的飞机。后来,我国多次邀请张大千回归,他始终无动于衷,继续自己的环球之旅! 主要信源:(东方网——张大千最受争议的三大公案 敦煌三年功过难辨)   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张大千疯了。他本可以留在内地,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张大千深知,他此生最大的财富,并非那些金银珠宝,而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和临摹的敦煌壁画。这些壁画,是他艺术生命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担心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会在动荡中损毁,因此,他宁愿舍弃一切身外之物,也要将它们带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说起张大千,那可真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位传奇人物。他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他早年跟随母亲和姐姐学习绘画,后来又拜师曾熙、李瑞清等名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题材,还精通书法、篆刻,是一位全才型的艺术家。   1940年,张大千带着家人和弟子,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当时的他,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但他却放下身段,像一个虔诚的学徒一样,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壁画临摹工作。 敦煌莫高窟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保存了自北魏至元代一千多年的壁画和彩塑,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壁画已经开始褪色、剥落,急需保护和抢救。张大千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临摹下来,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资料。   在敦煌的三年,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最艰苦、也是最辉煌的三年。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壁画的原貌,他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就拿画布来说,张大千所用的可不是市面上常见的普通画布。他特意从青海请来了塔尔寺的五位喇嘛,这些喇嘛都是织布高手,他们用最上等的羊毛,一针一线地织出了细腻平整、毫无接缝的画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的艺术品。   为了让画布更加适合绘画,还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先是用羊皮熬制成胶,再加入适量的熟石膏,均匀地涂抹在画布上。 等到画布干燥后,还要用鹅卵石反复打磨,直到表面光滑如镜,才能开始作画。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了张大千在敦煌的每一天。   敦煌地处大漠深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吃穿用度都极为紧张,更别提作画所需的各种材料了。但这些困难都难不倒张大千。他带领着弟子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进行壁画临摹。莫高窟的洞窟内光线昏暗,为了看清壁画的细节,张大千常常需要追着阳光跑。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带着弟子们进入洞窟,抓紧时间临摹。到了中午,阳光强烈,洞内反而昏暗,他就点起油灯,继续工作。有时候,为了临摹一幅壁画,他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一会儿跪在地上,一会儿又站起身来,仔细观察壁画的每一个细节。   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张大千和他的弟子们完成了276幅壁画的临摹工作。这些临摹作品,不仅在技法上高度还原了原作,更在精神上领悟了敦煌艺术的精髓。它们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许多人选择逃往台湾。张大千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携带大量的金银财宝,而是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珍贵文物和自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敦煌壁画的临摹稿,打包成几个大箱子,准备带往台湾。   当他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年幼的女儿抵达机场时,却被告知飞机超重,必须减轻重量才能起飞。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张大千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边是自己毕生的心血,一边是飞往安全之地的唯一机会。就在这时,当时的教育部长杭立武挺身而出。他深知这些壁画的价值,毅然决定将自己随身携带的20两黄金扔下飞机,为张大千的壁画腾出了空间。这一举动,不仅保全了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和保护。   抵达台湾后,张大千并没有停下艺术探索的脚步。他开始游历世界各地,举办画展,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学习。 他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美洲,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在法国巴黎,他与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会面,两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赏。西方媒体将张大千誉为“东方之笔”,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认可。   1969年,张大千将自己在敦煌临摹的壁画全部捐赠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将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留给了中华民族。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邀请张大千回到内地,但他却始终没有回去。他只是将自己在敦煌临摹的壁画捐赠给了国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眷恋。   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病逝,享年8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0 阅读: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