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全都是中国制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2-22 17:42:15

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全都是中国制造!奇怪的是仪器扫描扫不出,墙上的一根细管暴露。 1985年的夏日,一则惊人的消息犹如平地惊雷,在中国外交界引起轩然大波。消息的源头,来自遥远的阿尔巴尼亚。在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新馆舍落成之时,令人惊愕的是,大量窃听器被发现!更令人惊愕的是,在这些窃听器上,“中国制造”的字样赫然在目。消息传至国内,即刻引起上层的高度重视。 究竟是谁在中阿友谊的背后捣鬼?又是出于何种目的?无数疑问在相关人士的脑海中萦绕。须知,自上世纪50年代始,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便建立外交关系,双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往甚是密切。然而,此般事件无疑给两国关系笼上了一层阴霾。 事情的肇始,需追溯至两年之前。1983年,资深外交官郗照明受命担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外交,郗照明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期待。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刚到任,一连串反常的事件就接踵而至。 按理说,大使馆搬迁乔迁是一件大事,需要经过缜密的筹划和周全的准备。然而,阿尔巴尼亚政府的举措极为反常。他们不仅未与使馆方面进行充分沟通,还迫不及待地催促中方人员尽快入驻新馆。种种反常举动,很快引起了郗大使的警觉。 为了一探究竟,郗照明决定亲自带队,对新馆舍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安全检查。他召集了使馆内最得力的工作人员,大家分工协作,带着各种检测仪器,在馆舍内展开了地毯式搜索。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众人却一无所获。 郗照明心中的疑云并没有因此消散,反而愈发浓重。直觉告诉他,阿方在这座新馆舍里,一定做了某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这位久经沙场的外交家决定再次搜查,而这一次,他把目光锁定在了会议室。会议室是使馆的核心场所,机要文件频繁往来,如果有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会议室墙角的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一根看似普通的电线引起了郗照明的注意。多年的谍战生涯让他对细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判断,在这样的位置,不该存在任何多余的线路。于是,他吩咐工作人员立即将墙体凿开,仔细检查那根可疑的电线。 当工人小心翼翼地铲去水泥,顺着电线一路查探时,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呈现在众人眼前。只见电线的另一端,竟然连接着一个由钢筋水泥包裹的神秘物体。当工人用锤子敲开外层的水泥,从中取出那个装置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那分明是一枚窃听器! 更可气的是,那窃听器上居然堂而皇之地印着“中国制造”字样。显然,有人在暗中栽赃陷害,企图破坏中阿两国的友好关系。郗照明身为外交官,对这个发现的意义洞若观火。他当机立断,一声令下,要求全面排查使馆的每一寸墙体,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线索 在郗照明大使的坚持下,使馆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搜索行动。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循着蛛丝马迹,排查小组很快在机要室、商务处等重点部门发现了更多的窃听器。这些窃听器精巧隐蔽,若非有人刻意查找,恐怕很难察觉。 经过一番彻查,使馆内部最终累计搜出了35枚窃听器,数量之多令人震惊。这些窃听器有大有小,形态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印有"中国制造"的字样。显然,幕后黑手是在故意嫁祸,给中阿关系泼脏水。 面对如此重大的发现,郗照明当即采取行动。他指示工作人员用录像机完整记录挖掘窃听器的全过程,以防日后阿方抵赖。同时,他委婉地向阿方提出了整修馆舍的要求,理由是使馆内部需要进行装修和线路检修。 阿方对这一要求显然有些不情愿。他们找了种种托辞,试图推脱或拖延。但在郗大使的坚持下,对方最终还是同意了整修请求。就这样,中方有了名正言顺进入使馆各个角落的理由。工作人员趁此机会,对馆舍内外进行了仔仔细细的"大扫除"。   整修过程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监控设备和隐蔽的线路。中方工作人员对它们一一拆除,排除了安全隐患。同时,他们还借机对使馆内部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安保措施。   经过一番努力,35枚中国制造的窃听器连同录像带被整齐地打包,随外交邮袋一起寄回了国内。这些"证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阿方的所作所为,成为了铁证如山的证据。   消息传回北京,中国政府勃然大怒,对阿尔巴尼亚的行径表示了强烈不满和抗议。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谴责,指出窃听外国使馆是一种卑劣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外交惯例,破坏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中方要求阿方就此事给出合理解释。   窃听器事件仿若一颗重磅炸弹,于中阿两国间骤然引爆。多年的友好关系仿佛在一夜之间便坠入冰点。面对中方掌握的确凿证据,阿尔巴尼亚政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们犹豫再三,终于派出高官来到中国驻阿使馆,就此事正式向中方道歉。   然而,面对阿方的道歉和补偿,中国政府的反应却异常冷淡。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窃听器事件是对中阿友好关系的严重破坏,给两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

0 阅读: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