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司令谭震林与饶漱石反复争执,毛泽东遂下令:换许世友当司令 1947年的夏天

甜蜜游记 2024-12-22 00:17:18

兵团司令谭震林与饶漱石反复争执,毛泽东遂下令:换许世友当司令 1947年的夏天,国共内战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双方大军在全国各地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搏斗。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领袖人物都在密切关注战局的变化,思考着下一步的对策。 此时的华东战场成了整个内战的焦点。数十万大军在这片土地上厮杀,山东、苏北、皖北的大片国土陷入了战火之中。蒋介石对山东尤为重视,多次派重兵进攻,妄图一举消灭华东解放区。 共产党这边,为了应对国民党的攻势,华野的几位主将商议决定实行"七月分兵"。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华野一分为三,一路由陈士榘、唐亮率领挺进鲁西,一路由叶飞、陶勇率领出击鲁南,而陈毅、粟裕则率主力留在鲁中,机动应敌。 "七月分兵"的提议最初是由陈毅、粟裕提出的。他们认为当前敌人兵力集中,我们不宜再死磕,应该化整为零,多路出击,求得主动。这个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他给陈毅、粟裕回电说:"你们的意见是对的,应该实行分兵行动。" 三路人马浩浩荡荡,朝着各自的目标进发。这次分兵,对日后的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许世友的崛起创造了机遇。谁能料到,这位原本和其他几位纵队司令员平起平坐的将领,即将开启他不平凡的升迁之路呢? 七月分兵后,留在山东的有四个纵队:二纵、六纵、七纵、九纵。原本陈毅、粟裕是要亲自指挥他们的,但是中央有新的任务,让陈粟率六纵去支援西线的陈士榘等人。这样一来,山东这边就缺少一个得力的指挥官了。 中央军委提议,成立山东兵团,任命原华野副政委谭震林为司令员,黎玉为政委,九纵司令员许世友为副司令员。这是许世友第一次担任兵团级别的职务,算是高升了一级。不过,大伙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谭震林同志虽然资格老,但主要是搞政治工作的,缺乏指挥作战的经验,恐怕难以担当大任啊。 事实果然如此。谭震林刚一上任,就主张分兵作战。他让二纵、七纵南下去打鲁中的国民党军,自己则留在胶东。这一决策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大家认为,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我们应该集中主力,力求在内线歼敌,而不是分散兵力各自为战。 眼看着内部意见分歧严重,而敌人的铁蹄已经逼近胶东,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时,粟裕挺身而出,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他直言谭震林指挥不力,建议由许世友来担任东兵团的司令员。 许世友能得到粟裕的力荐,有几个原因。首先,九纵是胶东军区的嫡系部队,许世友对当地的地形和民情最为熟悉。其次,相比其他几位纵队司令员,许世友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再者,许世友也是一员虎将,屡建奇功,深得粟裕器重。 粟裕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1947年8月,一纸调令下达,许世友正式出任山东兵团司令员。从纵队司令员到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只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可谓是平步青云,火速升迁。这在华野将领中,还是头一份。许世友能有这样的际遇,除了自身的军事才能,也离不开粟裕的大力举荐和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许世友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参加革命以来,他多次率部打败日寇、国民党军,因而名声大噪。粟裕作为他的顶头上司,对他的能力是十分欣赏和信任的。所以,当谭震林这个文官显得力不从心时,粟裕投石问路选择举荐许世友出任军事主官。 根据战区形势,粟裕主张以一个老资格、威望高、能力强的将领来统率东兵团,毛主席自然会听取他的意见。当时在东兵团几位纵队司令员中比较,许世友确实是不二之选。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许世友就这样过了"官运关",接过了指挥山东战场的重担。 许世友接过东兵团的指挥权,可谓是临危受命。当时的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国民党集中了7个整编师,20多个旅的兵力,摆开了围攻胶东的架势。 九纵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其他几个纵队在前期作战中都损失惨重,士气也受到影响。面对敌人的密集阵型和凶猛火力,九纵虽然英勇作战,但毕竟寡不敌众,只能节节退守。一些地方甚至被敌人抢占,局部地区出现了战事不利的情况。 许世友临危不乱,沉着应战。他一方面充分发挥九纵主力的作用,机动灵活,避实就虚,寻机歼敌。另一方面,他抓紧时间整顿其他几个纵队,恢复战斗力。许世友常常亲自到部队中去,跟大家一起讨论作战方案,鼓舞士气。 在许世友的指挥下,东兵团逐渐稳住了阵脚。尽管付出了不小代价,但还是守住了胶东的大部分地区。这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赢得了时间,也有力配合了陈粟兵团在西线的作战。 转折出现在1948年初。华野主力在外线作战取得胜利,蒋介石被迫抽调胶东的一些兵力南下增援。敌军阵线被拉长,守备力量减弱,这就给了许世友反攻的机会。他一改之前的守势,下令东兵团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许世友率部收复了胶东的大片失地,歼灭敌军8万余人。到了1948年7月,东兵团已经基本恢复了老解放区,还解放了不少新区。除了济南、青岛等几个孤立的据点,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回到了我们手中。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