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80%家长都在犯同样的错误,学会这5招打破沉迷循环

敖爸聊教育 2023-11-17 23:53:35

科技在快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和多样性的选择,但我们同时看到,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也对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家庭教育中,要数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现象最为常见,如何管住孩子玩手机、打游戏、刷小视频等,几乎是当下家长们最为头疼的一件事。

经验告诉我们,仅靠强制性的“堵”是根本堵不住的,现实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

既然“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我们就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归结为: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电子产品。

这种科学引导在本质上其实就是“疏导”,而“疏导”更易于被孩子接受。

01 培养孩子自我管控的能力

针对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不少家长采取的是简单粗暴、釜底抽薪的做法,试图从源头上斩断孩子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机会。

可他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杜绝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包括上网课、接打电话、学外语等等,其实都离不开电子产品,无论如何设防,孩子总有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

更何况,一味地杜绝电子产品,本身就是在进行自我封闭,这对孩子的未来开放式思维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解决此类问题的核心点在于要培养孩子自我管控的能力。

孩子一旦具备了自我管控的能力,那么,家长即使不在身边,孩子也能管控好电子产品,而不会轻易地被电子产品所“俘虏”。

此外,家长自身如果在电子产品的使用上能够以身作则的话,比如避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这种行为示范的影响力要比言语上的说教大得多。

02 和孩子共同参与制定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

在使用电子产品这件事情上,孩子是当事者,本应是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但事实上,现实中制定这方面规则的多半是家长,孩子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家长定的规则去做。

这种把孩子排除在外的做法,是很难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去认同这个规则的。

因此,在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时,不能让孩子置身事外,我们必须让孩子共同参与制定规则,且制定的相关规则要让孩子容易明白。

03 暂停→反馈

在管控孩子玩电子产品这件事情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无节制地玩手机的时间问题。

明明前面说好了的今天只能玩30分钟,结果30分钟的时间到了,孩子仍然是欲罢不能,一再突破时间底线。

现实中如果真的发生了这一幕,很多家长其实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如果家长放任不管,孩子只要尝到了甜头,慢慢地就会得寸进尺,最后完全突破底线,那事先制定的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不仅如此,还会助长孩子漠视规则的意识。

反过来,如果家长强行中断孩子玩电子产品的行为,狠批孩子“怎么还在玩,再玩我就给你收走了!”这似乎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情绪。

放任不管和强行中断都不是理想的处理模式,我们需要换种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种方式就是“暂停→反馈”。

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玩电子产品已经超过了约定的时间,确实是违约了。

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他当下关注的不是实际时间,而是心理时间。在这两者间产生了脱节问题。

孩子因为玩电子产品玩得很嗨了,已经完全忘记了事先的时间约定(规则),此时家长要是把电子产品给强行收走,简直是要了他的命。

我们这时候可以采取“暂停”的办法,这提供了一个缓冲的空间。也就是把孩子玩电子产品的行为暂时停下来,可以先不收回电子产品,但要和孩子商量给多少的缓冲时间,而按照事先的规则,这个缓冲时间是要从下一次玩的时间中扣除的。

这个暂停过程,其实是给了孩子一个冷静思考的过程,孩子如果要求再延长10分钟,并提出了充足的理由,我们可以答应,但要在孩子玩完之后,签字确认一下已预支了多长的缓冲时间,不只是为了防止遗忘,更是为了提醒孩子。

04 激发兴趣而非消除行为

这里的“激发兴趣而非消除行为”的做法,指的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沉迷电子产品的迹象,如果只是简单地禁止孩子去玩,在短期之内或许可以消除他们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孩子没有一项能够真正超越玩电子产品的兴趣,只要一有机会,孩子就很容易“死灰复燃”。

可见,要想真正杜绝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行为,只有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如阅读、户外运动、科学小实验、手工制作、机械组装、制作植物标本、艺术等等。

实践证明,当孩子对某一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和减少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和依赖。

05 设立奖惩机制,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设立奖惩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不是单纯为了奖励或者惩罚孩子本身。

运用奖惩机制时,尽量简单直接为宜,不能弄得太复杂而失去了可操作性,太复杂的东西也难以做到长期坚持,最后不了了之,反而失去了奖惩机制的权威性。

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运用奖惩机制时,要有针对性。

此外,金钱奖励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弊大于利,这种奖励方式要慎用。

从实践中来看,积分奖励是一种不错的奖励方式,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比如原定每天可以玩半小时的电子产品,但孩子只玩了10分钟后就放下电子产品去学习、去阅读或去运动等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剩下来的20分钟转化为积分的形式,先帮孩子“存”起来,等到积分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积分就可以转化为孩子想要的某种奖励。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隐藏着自主管理的机制,只有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孩子才能把好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

0 阅读: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