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捧着通灵宝玉,看了正面看反面,看了反面又翻过来看正面,口内念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念了两遍,回头笑着对莺儿说:”你不去倒茶,还在这里发什么呆?“
莺儿笑嘻嘻地说:” 我听这两句话,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倒像是一对儿。“
宝玉听了,连忙笑着说:”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来仔细瞧瞧。“
宝钗说:”你别听她的,没有什么字。“
宝玉央求道:”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
宝钗被缠得没办法,只好说:”是一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錾在项圈上,说是要天天戴着。不然,沉甸甸地有什么意思。“
一边说,一边解下了排扣,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把那晶莹灿烂的项圈掏出来。
宝玉连忙托了金锁来看,果然每面有四个字,一共八个字,写的是:
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笑道:”姐姐这八个字,还真的跟我的是一对。“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多嘴上——“
宝钗不等莺儿说完,就嗔怪她不去倒茶,一边又问宝玉是从哪里来的。
宝玉此时与宝钗离得很近,闻到了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不知道是什么香气,便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然从来没闻见过这种香味。“
宝钗说:”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都是烟火气。“
宝玉说:”既然没有熏香,那这是什么香?“
宝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应该是我早上吃的药丸的香气。“
宝玉说:”什么药丸的香气这么好闻?好姐姐,也给一丸我尝尝。“
宝钗笑道:”又瞎胡闹,药也能乱吃吗?“
漫读君简评:
上一篇的结尾,我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通灵宝玉的神秘面纱要由宝钗揭开?
现在,我们就来揭晓答案:因为作者要用宝玉的通灵玉引出宝钗的金锁,然后指出这二者本就是一对。
看到通灵玉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宝钗不由得念了两遍。
宝钗的特点是”随分从时“,相信天意,看到这八个字,聪明的她当然能领悟到一些什么,所以有些失神。
宝钗”罕言寡语“,不像湘云心直口快,所以哪怕有所悟,也不会说出来。
于是,揭开谜底的任务就要交给莺儿了。
莺儿姓黄,黄莺是种鸟,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声音悦耳动听。作者把这种特性赋予宝钗的丫头,用意也是极深的。
宝钗话少,身边就有个话多的人来与她互补。另外,以宝钗的学识修养,她身边的人说出来的话,必然是动听的,招人喜爱的。
有人说这是宝钗主仆导演的一场戏,目的就是要说出”金玉良姻“。只能说,这些人的内心被严重污染了,不相信世上有简单纯净。
黄莺就是一个简单纯净的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真性情,心里藏不住话,有话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来,这才配得上作者给她的名字——黄莺儿。
简单纯净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好奇心重。
贾宝玉含玉而诞,但凡听说了这事的人,谁不想亲眼看一看这块玉?贵如王爷的北静王也禁不住好奇心要看一眼,本该跳出红尘的道士们专门打发张道士讨要了去欣赏,一向稳重的花袭人,也会将玉拿给家里的姐妹们传看。
孩子般的莺儿,当然更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所以,她没有理会宝钗要她去倒茶的吩咐,而是呆在宝钗旁边一起看玉。
这才有了宝钗提醒她快去倒茶,而莺儿也终于忍不住说出想说的话: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所谓”一对儿“,就像是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对仗工整,而不是现代人所说的一对有缘人。
读红楼,用干净的心读,读出的就是干净;用污浊的心读,读出的就是污浊。
莺儿的心是干净的,她此时所说的话,完全出自本能,而非精心算计。
宝玉和莺儿一样有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听说宝钗的项圈上也有字,当然也想一睹为快。
看到项圈上的八个字,宝玉也念了两遍,发现果然是一对。建议读者朋友们也学宝玉宝钗一样多念两遍:
不离不弃 芳龄永继
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
这个时候的宝玉,和莺儿一样有着孩子般的心性,说出来的话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为了说明这一点,接下来,作者写宝玉缠着宝钗要药吃。
这个情节里,宝钗是大人,宝玉是孩子,宝玉因喜欢药香而缠着宝钗要药吃,宝钗的那句话,就和带着宠溺的口气呵斥不懂事的孩子一模一样:
“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大家可以试着想象这句话从贾母嘴里说出来,是不是毫不违和?
作者给这段情节取的回目名是”探宝钗金莺微露意“,妙就妙在这个”微露意“,说的是”金玉良姻“之事通过金莺透露了出来。
从第一回的女娲补天,僧道二仙携带顽石入红尘,到第五回判词中提到”金玉良姻“、”齐眉举案“,都在说明一切都是天意,是早就安排好了的,是女娲娘娘“又向荒唐演大荒”。
这里的“微露意”,其实不是露给宝玉看,而是露给读者看。从这里开始,“金玉良姻”正式开启,八个字正好是一对,一语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