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卫星“吉林一号”,拍到了美国最强的隐形战机F-22?
就连台湾省的中时新闻网也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标题大概是“中国卫星发威美隐形战机破功”,指出虽然从军用雷达视角上F-22近乎隐形,但大陆仍然侦察到了该战机。
那么,“吉林一号”卫星作为一颗民用卫星,究竟是如何拍到极难被侦测的F-22?
中国的遥感卫星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素有“隐身神话”的F-22被全程捕捉2020年,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曾在社交平台上公布过一段几十秒的视频,画面主体是厚厚的阴云,但中间却依稀可以看到有一架战机穿梭而过,后根据其外形轮廓,该战机被判断为美空军以卓越隐身能力而出名的F-22型战机。
这在当时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长久以来,人们对F-22的印象就是“捉摸不透”“近乎隐形”。
这么形容也并非要抬高F-22。
毕竟F-22即便是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的战机,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架五代战斗机,说其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并不为过。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军方内部流传着不少关于俄罗斯新式“米格”战机的相关传闻,这使美国军方有不小的危机感。
于是,他们下定决心研发一种具有卓越隐身能力且兼具短距离起飞与疾速巡航能力的新式战机。
来自加州的洛克希德公司最终凭借一架原型机赢得了美军方的采购订单,这就是F-22的前身。
首架F-22于1997年起飞,这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轰动。
毕竟即便抛去F-22身上的先进技术不谈,光是每架高达3.6亿美元的高昂造价,就足以令大多国家望而却步。
在与前型号美空军战机如F-16的军演中,F-22多次取得碾压之势。
而且当时世界上的五代机仍仅有F-22一型。
F-22所谓的“隐身神话”其实也就是在这一阶段确立下来的。
虽然当时F-22的实战表现少得可怜,但仅仅是军事演习就能让正研发五代机的各国认识到,这一代的代差,还是相当要命的。
F-22研发得早,并且其隐身技术在当时也确实算得上世界一流,其无论外形上采用的斜切一体式构造,还是能够高效吸收无线电波的表面材料,抑或者是机翼机身的平滑过渡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种种设计都让F-22哪怕面对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列雷达,也能做到近乎消失。
技术有领先性,加上长期没有能够相提并论的五代隐身战机,也就使得哪怕F-22并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强力,很多军迷很容易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认为F-22就是无法被侦测到的。
这也使得“吉林一号”第一次全程捕捉到F-22的飞行过程后,网上一片惊讶声,更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吉林一号”拍到的根本就不是F-22。
但要这么认为,那可就是对“吉林一号”实力的严重低估。
“吉林一号”卫星事实上,虽然主流的隐形战机在雷达上近乎无形,但要明白,所谓的隐身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隐身,只是将雷达用于侦测的无线电波信号吸收或反射掉而已,有时雷达仍能侦测到,而如果再有先进的光学仪器,捕捉到隐形战机就更为容易。
就目前而言,再先进的隐形战机都不可能在物理上完全隐形。
那这是否就意味着拍到F-22的“吉林一号”其实没多厉害呢?
恰恰相反,“吉林一号”不仅厉害,而且厉害得过头了,因为它实质上只是一型民用卫星。
2014年,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我国第一家面向商业用途卫星遥感公司,长光卫星位于吉林长春,其第一型遥感卫星也被命名为“吉林一号”,于2015年10月在酒泉发射。
当时一次性有四颗卫星被送上轨道,高度为650公里,而这也仅仅是“吉林一号”卫星组网的开始。
最初的“吉林卫星”一颗重量就有400公斤以上,而到如今,每颗卫星的重量只有20公斤左右,整整减轻了20倍,这使得成本也由一颗上千万降了下来,变成几百万,并且每次运载火箭的“运费”也省下了大几十万。
这也就使得“吉林一号”的民用用途成为可能,其光学元件分辨率高、信号发射频次高且覆盖面积广,使用效果也就极佳,因此拍到F-22也就不能算特别偶然的事情。
但其中的技术难度还是不小的。
要知道“吉林一号”的卫星运行轨道高度普遍在500公里以上,而F-22的巡航高度最高是1.8万米,平时也就在1万多米左右的高度巡航,高度相当于10多公里,这意味着拍摄到F-22的“吉林一号”至少与其间隔了500多公里。
而即便如此,“吉林一号”还是全程捕捉到了巡航的F-22,并且像素也算得上清晰。
之后又有一颗“吉林一号”卫星成功捕捉到美国位于费城的军港与造船基地画面,之后印度的航母也被“吉林一号”给拍到了,可见其画面捕捉能力之强悍。
不过多数时候“吉林一号”都低调得不行,只是默默为农林渔牧与水利环保等民用领域出力。
比如吉林省就广泛应用“吉林一号”卫星去识别林地中的染病树木,这通常是肉眼和无人机难以处理的事情,而“吉林一号”不仅拥有85%以上的正确识别率,还能快速建立算法模型,将染病林带迅速标注。
世界一流的中国遥感卫星技术前面已经提到,“吉林一号”主要用作民用。
在农业上,吉林省全域也长期受到“吉林一号”的利好,还有像扬尘污染、私占耕地、非正规垃圾堆放、森林火灾、水利检测等等,“吉林一号”都是一出手一个准,当地生产效率和安全性都因为它得到大大提高。
但“吉林一号”的强大可远不止于此。
虽然我国卫星多用于生产和各类商业用途,但最能令卫星一展拳脚的,恐怕还是战争用途。
在俄乌冲突中,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的“星链”技术帮乌军续了不知道多少波的命,下到联网通讯和情报接收,上到对俄军舰队等军事单位的侦察和辅助打击,军用卫星简直不要太好用。
战前,俄罗斯号称有可与GPS媲美的“格洛纳斯”卫星系统,但由于工业产能不足和维护问题,军事用途十分有限,其中有一半卫星都已经落伍,但反观“吉林一号”,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最初的“吉林一号”只能一次性发射4颗,但到后面“吉林一号”因为卫星体积的缩小,组网速度就和开了挂一样。
2023年的一次发射中,一次有41颗“吉林一号”卫星搭载运载火箭升空,而到目前,在轨运行的“吉林一号”卫星,至少有108颗。
而这100多颗卫星,每颗在升空前都做了相当妥帖的保护措施,被多层隔热组件所包裹,这些组件还拥有一定的保温效用,使得卫星上的精密设备尽可能地降低由温度造成的影响,延长使用寿命。
所以短时间内我们是无需担心“吉林一号”卫星的维护问题,而即便是作为民用用途研发,但“吉林一号”用作军用却也仍然可行。
其精度可达到一米级别,即便是再小型的军用载具,也能被看得一清二楚,这也解释了“吉林一号”是如何在数万米高空上捕捉到F-22的,毕竟在那样的尺度下,F-22就像空中的一个小点。
“吉林一号”的强大之处不仅在于超高精度的光学镜头,它组网所带来的集群效应更不可忽略。
我国计划于2025年部署13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而光是现在,“吉林一号”卫星组网就能在一天之内对焦全球的任何一处位置35次以上,几个月把全球扫一遍是完全没问题的,就更别说战场上的伪装了。
也正因此,不少俄罗斯网友表示“真希望俄罗斯也拥有同等性能的卫星”。
目前“吉林一号”已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体系,而我国整体的商用遥感卫星,就公开数据显示是189颗,民用的遥感卫星则将近300颗,如此规模之下,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遥感卫星技术也就显得并不奇怪了。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曲春梅,朱瑞飞,王文,等.吉林一号卫星在林业中的应用[J].卫星应用,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