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曾说:“我一定要把芯片研究成功。我今年投100亿,三年投300亿,之后再投

小娅说知识 2024-12-20 17:11:49

董明珠曾说:“我一定要把芯片研究成功。我今年投100亿,三年投300亿,之后再投500亿,我没理由做不成。”比亚迪独立董事蔡洪平怒怼:“真荒唐,她根本不懂芯片是什么!” 芯片,现代科技的“大脑”,掌控着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电的运行核心。尤其在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的今天,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成为每一个产业巨头必须面对的命题。 然而,当董明珠喊出“即便投入500亿也要把芯片做出来”时,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有人称赞她的勇气与决心,也有人泼下冷水,直言她“根本不懂芯片是什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来自比亚迪独立董事蔡洪平。 “做白色家电的企业家,居然说要造芯片,500亿砸进去,她不懂科学!” 在2023年的一场行业论坛上,蔡洪平语出惊人。他的话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芯片真的只是靠钱就能砸出来的吗? 事情的起因,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兴事件让“卡脖子”问题彻底暴露,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供应链安全。 作为格力电器的掌舵人,董明珠敏锐地意识到,空调、家电智能化趋势日益加速,而核心芯片却是“命门”。她曾公开表示:“没有芯片,自主研发的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别人可以掐断你的供应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明珠高调宣布:格力要自主研发芯片,初期计划投入100亿,三年累计300亿,随后再加大到500亿。这不仅仅是企业的战略调整,更是董明珠对格力未来发展的承诺。 蔡洪平,这位在国际投行界驰骋多年、为多家知名企业上市助力的资深专家,从资本和技术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反驳。他强调,芯片研发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与全球协作的复杂过程,单靠资金是无法快速实现技术突破的。 “芯片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技术、人才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500亿不是小数目,但芯片研发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蔡洪平的质疑直指关键:格力缺少技术沉淀,缺乏芯片领域的积累。 “我们不需要做最先进的芯片,但我们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董明珠的芯片计划,从一开始便定位清晰:自产自用,稳定供应链。 家电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从空调到冰箱,再到智能家居,都需要嵌入大量芯片来实现物联网连接与智能控制。 以格力为例,每年需要进口1亿颗芯片,成本高达5亿美元。如果能够实现自主研发与生产,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保障供应链安全,推动家电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此外,董明珠的造芯计划对于国产芯片产业也有积极意义。芯片研发不仅可以强化上下游产业链,还能为相关企业带来技术合作与市场需求。 从某种程度上看,董明珠和蔡洪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战略思维。 董明珠的思维更具理想主义与行动力,她坚信通过资金和人才的投入,逐步实现自主可控。而蔡洪平则站在资本与技术的角度,强调谨慎与务实,认为芯片研发需要更长远的布局与积累。 这种碰撞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困境与选择:是大胆投入、迎难而上?还是稳步积累,等待合适时机? 董明珠的芯片之路充满挑战,但她依然选择迎难而上。或许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但在董明珠眼中,这是格力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芯片,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拥有话语权。”董明珠的态度坚定而自信。这种魄力与决心,正是她几十年来带领格力从一个地方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的关键所在。 而蔡洪平的质疑,也为企业敲响警钟:芯片研发需要投入,但更需要理性规划与持续努力。 芯片之争,不仅关乎格力的未来,也关乎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今天,格力的造芯计划或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董明珠的豪言背后,是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勇气与谨慎的博弈。这场博弈,值得所有人深思。

0 阅读:99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