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9岁陕西少女被迫嫁到荒漠住地窖,大哭七天差点把眼睛哭瞎,多次逃离未果,不料20年后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名字响彻世界。 那一年,殷玉珍被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同村的青年白玉祥。她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即将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当她被带到丈夫家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如坠冰窖。 那是一个位于毛乌素沙漠深处的小村庄,黄沙漫天,寸草不生。殷玉珍的新家,是一个简陋的地窖,昏暗潮湿,狭小逼仄。“我当时就哭了,哭得撕心裂肺。”殷玉珍回忆道,“我觉得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完了。” 在那个年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离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殷玉珍试图逃跑,但每次都被丈夫和家人找了回来。“我试过逃跑,但每次都被抓回来,打得遍体鳞伤。”殷玉珍说道,“我绝望了,觉得自己这辈子都逃不出去了。” 在最初的七天里,殷玉珍不吃不喝,只是不停地哭泣。她的眼睛哭肿了,几乎看不见东西。然而,殷玉珍并没有被绝望打倒。在经历了最初的痛苦和挣扎后,她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能就这样等死,我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有尊严。”殷玉珍心中燃起了斗志。 她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眼前恶劣的环境?“种树!”一个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殷玉珍知道只有种树,才能防风固沙,才能改善生态环境,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于是,她和丈夫白玉祥商量,决定开始种树。 然而,种树谈何容易?首先,他们没有树苗,也没有钱买树苗。殷玉珍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卖掉家里的羊,换来一些树苗。 接着,他们面临着缺水的难题。毛乌素沙漠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其匮乏。殷玉珍和丈夫只能靠人力从远处挑水来浇灌树苗。 此外,他们还要面对肆虐的沙尘暴。狂风呼啸黄沙漫天,刚刚种下的树苗常常被连根拔起。但殷玉珍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和丈夫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他们用双手一锹一锹地挖坑,一棵一棵地栽树。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种下的树苗成活率很低。”殷玉珍说道,“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经过几年的努力,殷玉珍和丈夫终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植树方法。他们种植的树木成活率越来越高,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殷玉珍的植树事业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她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殷玉珍的植树事业蒸蒸日上。她和丈夫带领着村民们,不断扩大植树规模。 经过19年的艰苦奋斗,殷玉珍和丈夫终于将6万亩荒漠变成了绿洲。放眼望去,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是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看到这些树木,我感到无比自豪。”殷玉珍说道,“这是我们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成果。” 殷玉珍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她深知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于是,她开始积极动员和带动周边牧民参与植树造林。 她挨家挨户地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并传授自己摸索出来的植树经验。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来。“殷大姐是我们的榜样,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位牧民说道,“我们也要像她一样,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殷玉珍的带领下,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从32%上升到80%,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殷玉珍的感人事迹和卓越成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等多项荣誉。 2005年,殷玉珍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她的名字响彻世界,成为了全球环保事业的杰出代表。 除了植树造林,殷玉珍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她创建了集爱国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将植树造林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生态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优美。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饭菜,还可以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