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中国刚告别“旧社会”不久,正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瑞士摄影师费尔南德·吉贡用镜头记录下那时的模样,为我们留存下珍贵影像。 那时,摄影尚不普及,外国游客能入境拍照的更是寥寥。而费尔南德有幸获得许可,走进中国多地,用照片定格诸多生活场景。 城市街头,汽车少见,拉板车的大爷穿梭其间,不少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展现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宣传画随处可见,有扫除文盲的倡导,也有鼓励锻炼为生产国防服务的话语,彰显着时代的发展任务。 小朋友们的生活也各有画面,上海的孩子在商店门口等雨停,北京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练习芭蕾舞,穿着已显时尚。 工业建设与城市改造同步推进,北京纺织厂宣传干事绘制宣传画助力生产,老城区排水设施也在升级改造。 而在江河之上,重庆有着别样景象。年轻纤夫身着中山装拉纤,船家儿女好奇地看着照相机,朝天门码头“棒棒军”忙着搬运货物,长江边撑筏人沿用古老行船方式,尽显传统水运的古朴与忙碌。 胡同里,大爷挑着空担走过,身后照相馆、钟表修理店静静伫立,勾勒出老北京的日常烟火。这些照片见证着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被费尔南德写进书里,向西方展现了5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1956年,新中国刚告别“旧社会”不久,正处在新旧交替的阶段,瑞士摄影师费尔南德
翰藻看历史
2024-12-20 00:44: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