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他不管妻子的反对,拿刀划破了刚出生3天的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气息越来

乐语回味 2024-12-19 19:44:23

1949年,他不管妻子的反对,拿刀划破了刚出生3天的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气息越来越微弱,妻子痛哭不止。谁料,他的这个行为,竟然救了无数的中国婴儿。 (主要信源:光明数字报——张金哲与小儿外科的60余年) 切开新生儿背部,此举究竟是残忍还是一种拯救之道?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钟声即将敲响,然而对于张金哲医生来说,却是另一种紧张气氛的笼罩。 他即将面临一个医生、一个父亲的双重考验——他要为出生仅三天的女儿进行一次前从未有的手术。 这次手术,不仅关系到女儿的生死,也关系到无数婴儿的未来。 在那个时期,婴儿得了皮下坏疽,基本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 这种病来得很猛,尤其影响新生儿和小孩子。 孩子感染后,皮肤很快变黑并坏死,最后病情扩散至全身,不幸离世。 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患儿的死亡率高达100%。 医生们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凋零,却无能为力,家长们的悲痛更是难以言表,整个社会都笼罩在这种疾病的阴影之下。 张金哲,并非初出茅庐的医生,而是小儿外科领域的专家。 他曾在麻醉领域取得过突破性成就,与麻醉专家谢荣合作,开创了肌肉注射硫喷妥钠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的方法,极大地降低了手术风险,尤其是在小儿阑尾炎手术中,他创造了30年1.5万例无死亡记录的奇迹。 然而,面对婴儿皮下坏疽这个难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张金哲,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查阅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手术切除感染部位,排出脓血,或许可以阻止病情的恶化。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十分激进,甚至有些疯狂,毕竟在婴儿娇嫩的皮肤上动刀,风险极大。 不出所料,这个方案遭到了很多同僚的反对,他们担心手术风险过高,不愿意让孩子成为“实验品”。 医学伦理与现实难题让张金哲面临了进退两难的难题。 命运的残酷捉弄,让张金哲的女儿也遭遇了婴儿坏疽的痛苦。 女儿出生仅三天,就出现了感染症状:高烧不退,背部皮肤出现黑紫色斑块。 作为一名医生,张金哲一眼就认出了这可怕的疾病。 这位父亲心里挺难受,感觉挺绝望的。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希望妻子能够理解并支持他。 然而,妻子听到要在女儿身上动刀,情绪彻底崩溃,坚决反对。 她无法接受让刚刚出生的女儿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 面对妻子的哭喊和反对,张金哲内心无比煎熬,但他深知,如果不动手术,女儿的生存希望渺茫,而如果手术成功,不仅能救女儿一命,还能为无数患有同样疾病的孩子带来希望。 最后,张金哲不停地劝,妻子才不情不愿地答应了。 她明白,丈夫的决定并非草率冲动,而是基于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女儿深沉的爱。 手术室里,气氛凝重。 张金哲小心翼翼地将女儿放在手术台上,仔细消毒,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术刀,划开了女儿娇嫩的背部皮肤。 黑色的脓血瞬间涌出,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腥臭味。 手术室外的妻子听到女儿的哭声,再也无法支撑,瘫坐在地上,泪如雨下。 张金哲强忍着悲痛,专注地做手术。 他认真仔细地清理了感染部位,直到血液开始渗出,这才稍微放宽了心。 随后,他用缝合针仔细地缝合伤口。 整个手术过程,张金哲的额头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他的双手也在微微颤抖,但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专注。 手术结束后,张金哲精疲力尽,但他没有时间休息,他需要时刻观察女儿的病情变化。 他最近一直紧跟着女儿,生怕她出什么岔子。 在张金哲的精心照料下,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高烧退去,伤口也开始愈合。 她成为我国首位成功抵抗婴儿皮下坏疽的康复者。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张金哲的成功案例,证明了手术治疗婴儿皮下坏疽的可行性,为无数患儿带来了生的希望。 越来越多的医生现在使用张金哲的创新疗法来治疗婴儿皮下坏疽,成功将死亡率从高达100%降至大约10%,并持续保持在5%左右。 张金哲的成就堪称医学界的一大奇迹,他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了显著贡献。 张金哲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医学,尤其在小儿外科这一领域。 他在行医上成绩斐然,同时带出了很多出色的医生。 他拿到了不少奖项,比如英国皇家医学会给的丹尼斯·布朗金奖,还有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发的终身成就奖。 这些荣誉,是对张金哲医生一生奉献的肯定,也是对他医者仁心的高度赞扬。

0 阅读: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