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黄令仪收到通知: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她冲进办公室大喊:“不能停,我们会被卡脖子的。” 可对方大手一挥:没钱。黄令仪转身蹲地失声痛哭。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却成了美国都惧怕的人物。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年幼时,战争的炮火让她刻骨铭心。她亲眼看到敌机轰炸时,防空洞口的两名同胞被活活炸死。
那一刻,她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国家弱小,人民只能任人欺凌。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终于稳定。但家境贫寒的她,差点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幸运的是,团委书记的一句话让她重燃希望:“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
从那时起,她把“为国家强大出力”当成了毕生追求。她拼命读书,考入华中工学院,后来又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
1960年,学成归来的黄令仪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建了学校的半导体专业。条件简陋,设备匮乏,但她带领学生硬是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成功研制出中国早期的半导体二极管。
“什么都得自己动手,没有捷径。” 黄令仪说。
她的才华与执着,很快引起中科院的注意。1965年,中科院启动“156工程”,黄令仪被调入计算所,负责外延中功率开关三极管的研发。
面对新课题、技术空白,她带领团队三班倒,轮番奋战在实验室里。“156工程”的成功,打破了外界对中国微电子的轻视。
1970年代,黄令仪在中科院计算所主持“电路预研”项目,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256ROM存储器。这是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一大突破,足以媲美国际水平。
然而,1984年,噩耗传来。计算所由于经费紧张,决定停止集成电路和芯片的研发。
“芯片是计算机的心脏!停了,我们永远会被国外牵着鼻子走!” 黄令仪大喊道。
但现实冰冷如铁,回应她的只有那句:“没钱。”
她蹲在角落里,眼泪如泉水般涌出。泪水中,是多年的心血和梦想,是对未来中国“无芯”的深深忧虑。
1989年,黄令仪受邀赴美,参观拉斯维加斯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展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芯片琳琅满目。
可偌大的展馆里,却没有一间属于中国的展位。她遇到几个同胞,欣喜地问:“你们是来参展的吗?”
“我们只是来参观的。”那一刻,她的心仿佛被狠狠刺了一下。明明在1960年代,中国的集成电路技术与世界水平同步,为何今天竟落得如此局面?
那晚,她写下一行字:“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时间来到2001年,黄令仪已退休多年。当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正在带领团队研发中国自主CPU——“龙芯”。
经费紧张,设备落后,项目举步维艰。黄令仪得知后,只问了一句:“你们有多少经费?”
“只有100万。”她沉默了。可下一秒,她坚定地说:“我来和你们一起干!”
年过六旬的她,重新扎进实验室。她一边恶补新的工艺规范,一边与年轻人一起奋战,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经过无数次失败,2002年,“龙芯1号”成功问世,成为中国芯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龙芯1号”虽然起步艰难,但意义非凡。此后,“龙芯2号”“龙芯3号”相继问世,成功应用于复兴号高铁、北斗导航、歼-20战机等领域,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
黄令仪常说:“科技是国家的命脉,不能受制于人。”她用几十年的奋斗,带领中国人在芯片领域走出了自主之路。
2020年,黄令仪荣获“CCF夏培肃奖”,这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在华为面对美国封锁的艰难时刻,华为内部挂满了黄令仪的海报,激励团队自力更生,奋力突破。 她的一句话,让无数人铭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从一个战火中走出的女孩,到中国芯片事业的领路人,黄令仪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何谓报国之志。
1984年的那场痛哭,成了她内心永远的伤疤,但也成为了她继续前行的动力。多年后,她终于用“龙芯”,让中国挺起了腰杆,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