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于本月16日通过了新一轮对俄制裁方案,其中包括对多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全面制裁。具体制裁措施包括旅行禁令和资产冻结。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个人和实体采取全面制裁措施。今年6月,欧盟也曾将部分中企拉入制裁名单,但当时中企面临的只是相对而言较为严格的出口限制。而此次制裁中,欧盟进一步加码,选择冻结中企资产,考虑到其曾挪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援助乌克兰,不排除欧盟未来会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 欧盟的一名外交官表示,此举意在向中国发出“强烈信号”,敦促中方停止对俄罗斯的所谓“援助”。 一直以来,西方都在炒作所谓的“中国援俄”论调。在他们的认知里,中俄做生意,就是中方在“援俄”。而此次制裁升级,无疑就是在进一步逼迫中俄断联,不许中俄两国开展正常的贸易往来。 面对欧盟27国的联手施压,我国外长王毅作出明确表态,强调中俄关系始终基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并且“不受外部干扰和胁迫”。
这一表述中,“不受外部干扰和胁迫”并非中方此前“三不原则”的惯用表述,在当前形势下,显然是对欧盟制裁行动的直接回应。这番表态不仅彰显了中俄关系不会因外部压力而动摇,更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的外交战略不会因外界施压而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欧盟宣布制裁前夕,普京的“左膀右臂”梅德韦杰夫曾来中国访问。现在看来,梅德韦杰夫此行很可能是提前获悉欧盟对中企制裁的消息,意在确保中俄关系的稳定。王毅外长的这番回应无疑让俄方安了心。 事实上,对于欧盟来说,对中企实施全面制裁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经济层面看,中国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关系密不可分。贸然扩大制裁范围,不仅可能引发中国的反制措施,还可能对欧盟自身经济造成冲击。
此外,欧盟的制裁逻辑也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欧盟希望通过施压迫使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距离;另一方面,中俄关系的稳定性恰恰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支柱。欧盟的施压不仅难以改变这一现实,反而可能进一步促使中俄在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的合作加深。 更重要的是,欧盟此举可能引发中国的一系列反制。一旦中方采取反制措施,例如减少对欧盟国家的关键供应链支持,欧洲经济的恢复进程将更加艰难。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显然不是欧盟所希望看到的。 当前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中俄关系无疑是全球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一环。从中国的角度看,中俄关系不仅是经济合作领域,更是战略协作方面的重要基石。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在欧美全面围堵的情况下,与中国的正常合作与交往至关重要。无论是在能源出口、技术合作还是国际事务中的协调立场方面,俄方都需要一个稳定且可靠的伙伴。 总之,在全球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合作而非对抗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于欧盟而言,如果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只会把自己推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大国的态度与担当